
读过苏东坡传,也认真的研读过《东坡志林》,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历经坎坷,用他的话说便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只是当一个人足够强大时,一切外在的压迫和打击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东坡志林——记过合浦)改编版
雨越下越大,雨借风势,这坐小舟显得无比的渺小,仿佛无根的柳絮漂泊无依。
船上的苏子已过花甲之年,命运仍叫他在此漂泊,望着雨点纷飞的海面,思绪纷杂
记忆如此霸道,持久,鲜明,那些以往被遗忘的过往,是潜伏的汹涌巨浪,一下子将他淹没,自乌台诗案以来,苏子一贬再贬,整个后半生都受尽了漂泊之苦
三年前,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此时,他刚刚经历了被贬儋州“九死南荒”的人生劫难,好不用一才得到赦免,想带领家人回归故土,却差点在海上葬身鱼腹。
这种感觉竟似溺水一般,挣扎只会越陷越深。无望之中的心,却是静的,一星一点死灭。
他眷恋的,抑或者想要遗忘的,那个让他不思量,自难忘的妻子早已长眠,那些往事事,都随同时光一起,无可挽回地离他而去了。
只是为什么?千帆过尽,木已成舟了,兀自情难割舍?

东坡,周围雷雨嘈杂,他似仍能听到她的呼唤。
王弗,明知不会是她,他仍不自觉得循声回望。
苏轼转过身去,之前的波涛骇浪仿佛是一场梦,眼前是一双温和的双眼,仿佛在对他微笑,眼神是那般的温和而坚毅,突然一道闪电闪过,刹那间仿佛将黑夜变成白昼。苏轼缓过神来,愣愣地望着消失的双眼,
大雨仿佛打破了天与大海最后一点的距离,大海彻底与苍天融为了一体,天上的星辰与海上的倒影混在一起让人分辨不清,眼前的一切在这个狂风暴雨的夜里显得如此奇妙,
小儿子苏过还在一旁酣睡,怎么叫都叫不醒。
雨势依旧,惊涛骇浪不断地拍打着这一叶孤舟,苏子的内心却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坚定:“自己的平生所著都是随身携带,若今日葬身鱼腹,世上再无其他版本,看来老天并没有要毁灭这一切,我们这些人一定能安然回乡。”(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一会儿果然风浪骤停,大海重新归于平静。

作者所思所想
苏子面对苦难所说的一番话与《论语》中孔子面临险境时说的极为相似,同时苏子的一生也与孔子极为相似,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用十四年的时间游走于诸侯列国,但这十四年,也是他失败的十四年,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充满了折辱与无奈,碰到了太多的苦难与危险。
经过宋国,司马桓魋砍倒孔子与弟子休息的大树,并扬言要杀孔子,孔子只说了: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经过陈国,孔子遇到了一生最大的磨难,可圣人并未惧色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缊见曰:”君子固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烂矣。
子路在面临险境时提出了为什么君子还会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呢?孔子却说道:“君子本来就是走头无路的,而小人不过是在走头无路之时选择了随波逐流罢了。”
经过匡地,匡人误以为他是曾经侵暴过匡地的鲁国的阳虎,把他包围起来,也要杀他,他仍镇定地说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我传斯文,我承担着绝大的使命。
我既然有如此重大的使命,一群误会的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现在才明白孔子所说的“远”字不仅仅是空间之远,更代表了时间之远。
孔子在他的时代碰壁一生,直到500年后的汉武帝时期他的学说才成为正统,而苏轼应该也是他的“朋”只是这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离他真的很远罢了。


我是梦中快意恩仇,感谢大家的观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