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卑未敢忘忧教,虽是普通的一位乡村教师,但是通过自己的微变化,可以营造教育的局部春天。例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即便我是地处遥远的乡村,但是我们拥有着和大城市一样的阅读资源。(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找内容)
2.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套大纲可否渗透提到?
环节定位:透过入围教师的教学组织过程,教学实施效果、研究与创新能力,观察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同时倡导关注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这种创新能够符合当地乡村教育生态,并且能够被其他教育实践者所参考和借鉴。
1.教学实践活动简述(是什么,活动对象,开展时间)
2.教学实践活动理念(为什么开展,为什么这样设计)
3.教学实践活动组织过程(目标、组织与设计过程、活动场景)
4.如何评价学生及学生反馈效果
5.亮点与不足(开展完活动后您发现了什么)
入围教师通过共享PPT/word/直接口述展示原创课例/课程,与同组教师及评委分享过往已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如何影响支持学生成长,同时让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说事实 说成效 说亮点 结果回应目标
爱上阅读,为师生赋能
阅读课程化,在我们班一直运行着,后来以及在我们学校已初成体系。面向学生,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面向教师,每周安排一节共读课。学生的阅读课,是从语文课中抽出来一节课,进行阅读。阅读,分为两种课型。第一种课型,是由教师引导进行整本书阅读(整本书来自学期初,学生自己购买),或者是读语文主题学习系列丛书,师生边读边交流读书心得;第二种课型,注重师生共读,以读为主,关键是师生在共同的时段一起读书。
阅读活动化,是2020年到2022年之间,我们一直倡导的。后来,我们共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套教学大纲时,我发现,我们的阅读很肤浅,没有实质性的收获。从2022年开始,我有了新的想法,探索出“阅读课程化”。也就是从2022年到现在,我带领着我们班学生,每周都要上一节阅读课。
我的教学实践理念来自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来自于魏智渊老师的《儿童读写三十讲》,以及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阅读观》,等等,我读了很多本关于阅读的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想到两个教学大纲:第一个是必须学会并记住的材料,第二个是课外阅读以及其他知识来源。”我理解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第一套大纲划定必须牢记的基本知识,第二套大纲则安排有针对性的阅读。所以,我大力推进阅读,尤其是在班级内。除了每学期规定的五本必读书目外,我常常给学生借我自己的书籍,让他们读,例如,国际大奖小说一系列的书籍,我拿到学校让孩子们轮流读,我同时让孩子们读了余华的《活着》,读了曹文轩的书籍。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是深信不疑。例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和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他强调必须用课外阅读去为学习建立智力背景,打好智力底子。
阅读多了,我渐渐发现,最好的教育便是自我教育。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坚持阅读一段时间,就能激发出人的内驱力。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双减的时代,我不想让我的学生们去做题,而是让美好的阅读陪伴着孩子们美好的童年。发展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阅读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工作在遥远的乡村教书,远离文化中心,但是,我的学生们有充足的书籍,而且每天浸泡在阅读之中,渐渐形成了阅读自动化,我认为这是快节奏社会最难得的。
读书多了,我明白了,小学阶段养成的自动化阅读是学生一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我将海量阅读,作为我们班以及学校的战略重点,也是我的教学实践的目标——达成阅读自动化。
评价学生阅读的效果,我们更多的是以激励为主,不评判。在阅读课上,学生是中心,因此阅读课程,,也是道德人格课程。我们也通过沙龙活动、分享交流、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考核。我们班读书多的孩子,我带着他们去镇上的书店现场选自己喜欢的书,并买书送给他们。当然,价钱控制在30元以内。
阅读课程化,我看到了可喜的成绩。学生们出口成章,可谓是口吐莲花。一部分学生且热爱阅读,成绩越来越好。但也有不足,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需要我来督促;还有就是我只是在摸索的路上,一己之见,没有形成体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