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
贺昊
当下,移动医疗是一个非常火的词,作为TMT中新的“移动概念”受到了VC的强烈关注。在已获得VC注资的移动医疗各类型机构中,与医生的诊疗服务相关的居大多数,这也说明了当下资本对移动医疗未来走向的某种判断。然而,目前由VC所规划的未来走向,对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家来说,是其需要的吗?或者说,是整个行业真正的发展方向吗?笔者有不同的判断。
当前,移动医疗现状,主要以为医生的诊疗提供改善性服务为主,所谓改善,就是对现有的医疗信息系统的延伸和细化,是对其的补足。以比较有名的移动医疗服务为例,比如杏树林,其主要服务内容为病例收集、医学文献和医学资料;比如丁香园,其主要服务内容为药品数据+技术服务,用药助手,等。由于目前可穿戴设备还未达致远程医疗所需的精准程度,因此,此时的移动医疗对患者的服务就限于预约、挂号、专家咨询、有限度的自诊和有限数据的采集等。正是基于当前移动医疗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医生,对患者的服务层次和内容都有限的情况下,移动医疗的盈利模式一直无法清晰起来。医生是当前移动医疗的主要受益者,但医生会支付可穿戴设备的费用吗?肯定不会。医生或许会为一些移动服务付费,但对硬件的需求度不高。那么医院呢?对一些患者,比如老年病患者来说,具有购买一些可以实时测量如血压、血糖、心率、心电等数据并传输的设备的需求,但这种需求也仅是改善就医效果的需求,需求弹性大,再加之这类人群的购买力有限,因此,按一些过往的方式,由医院购买,患者按使用次数或时长进行付费。这种模式肯定无法充分发挥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和效用,其价值将被低估。因而,医院也不可能是可穿戴设备的主要购买者。
患者或潜在患者呢?当然,无论是当下还是今后,患者或潜在患者都是可穿戴设备的主要用户,这点毋庸置疑。
那么,“爆点”何在呢?(所谓“爆点”,就是“爆品”得以成功引爆的细分市场,亦即可以有针对性设计“爆品”,通过引发本细分市场用户的蜂拥购买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的销售。)
既然是可穿戴医疗设备,其参与的就是患者或潜在患者的整个就医流程。就诊前、诊中、诊后这三个流程阶段来说,哪个阶段才是可穿戴设备的“爆点”呢?结合前面的分析,诊中阶段,医生是主要的获益者,即便将来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精准测量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本阶段,主要获益者也还是医生: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风险,节省了出诊时间,提升了其个体或团队的效能。但医生仍将不是设备硬件的购买者。而且,此时其他大型设备将取代移动设备,因此,诊中阶段不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爆点”。诊后阶段,患者对可穿戴设备有一定的需求,其需求强度不仅与具体的疾病类型有关,还与人们对医疗的认知即如何看待诊后康复有关。那么,诊后阶段是否是“爆点”呢?也不是。虽然患者或潜在患者是可穿戴设备的主要用户,但不会是主要的购买者。移动医疗对现行医疗体系真正的颠覆是在于将原来的重心由治疗转为了预防,而这种颠覆的直接后果,就是将显著地降低人们在维护生命健康上的总支出,这才是其最大价值之所在。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利基,最可预见的购买者将是医疗保险承办机构。因此,对可穿戴设备来言,真正的爆点是在诊前阶段,在这一阶段,患者使用移动设备的目的与医疗保险承办机构购买移动设备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即都希望设备的使用者能尽早地发现不良问题从而降低治疗费用。而由医疗保险机构购买设备,不仅可以成为其吸引用户参保的一种促销手段,也为降低总体医疗支付费用、自身的运营风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医疗保险承办机构有动机购买,患者或潜在患者有动机去用,两者互激将促使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爆炸性增长。也就是说,对可穿戴医疗设备厂家来说,一个可行的盈利模式就是:设计并制造通过对人体的相关参数进行监测、记录、传输、分析、反馈,从而有效降低人体罹患疾病概率的可穿戴设备,由医疗保险承办机构来大量购买,患者或潜在患者使用,从而实现设备厂家的盈利,以及各方多赢。找到了“爆点”,那么“爆品”就成为了关键。要研发合格有效的“爆品”,设备厂家恐怕还不能仅关注以患者或潜在患者需求为目标的设备研发问题,为了提升人们对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视,设备厂家怕还要成为健康教育的参与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也只有通过参与其中,设备厂家才能通过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比较,以及相关实验产品的赠送试用等,为成熟产品的落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也就是说,设备厂家不能仅借助医院、医生现有的数据,以现有的医院、医生为公关对象,而应该以更开阔的视野,以未来真正的用户为核心,扎扎实实地培育生命健康市场,在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迎来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爆炸性发展时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