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师概括的精读训练的基本要点有: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领悟表达方法,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理解重要词句的意思,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品析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分析文章顺序,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要点,探究作品内容等。根据新课标的表述,综合地看,精读训练要达到三个不同层面的训练标准:一是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李秀萍老师针对《邓稼先》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设计精读训练。分析反问句表达效果,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分析“我不能走。”的读法,心上引文的表达作用,为“我不能走”重拟小标题,提炼仿写点(用环境描写或引用诗文衬托人物精神,用设问修辞揣摩人物表现人物精神,选用典型事例并运用细节描写嘲笑人物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发现不少老师都能从课文中提炼出仿写点,借鉴做些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作。自己在这方面努力太少。《语文课程标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学段第三条“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建构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里明确指出借鉴优秀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我们平日里说一课一得,有不少也可以从写得写作方法上来说。小仿写,是不错的训练,自己以前都是放在课下作为作业,以后也可以进行小的片段仿写,放在课堂上进行,这样效果会好些。做好“读写结合”。
郭攀老师运用精读训练带领学生精读赏析《三峡》中的“三峡之美”。
南阳张鹏老师
张鹏老师依据余老师《春》中春花段的精读训练,《孤独之旅》中鸭群描写作用,暴风雨描写的精读赏析,在自己的课堂中,把九上第三单元小说中环境描写抽出来,纵向品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描写作用。
林州魏晓芳老师
魏老师把精读训练点进一步细化:1.要点概括,2.信息提取,3.思路分析,4.层次分析,5.结构论析,6.字词品析。7.句式提炼,8.段落品读,9.表达作用理解,10.表达效果分析,11.表达规律提交,12.文学手法赏析,13.文中品味揣摩,14.课文意境赏析等。魏老师由此得出,精读训练,并不局限于一个段落或几个段落,可以根据训练目的,从全篇的角度,进行精读训练;也可以在文意理解的前提下,从“段”的角度进行精读训练。魏老师指出,余老师《孤独之旅》课例中,“纵向品读,体味细节”,通过全文对“鸭群”描写的赏析,就是从全文角度进行精读训练。“选点精读,品析欣赏”重点欣赏“暴风雨描写”的美感与作用,就是从“段”的角度进行精读训练。
这是自己没有想到的。想想我们读文章,感知内容,理解文意,不就是精读训练吗?如余老师课例《台阶》中让学生用上四字词语说说父亲的形象,不就是这样的训练吗?
魏老师把自己的《老王》与余老师的《老王》进行对比。余老师选择第四段让学生自选角度赏析。魏老师选择体会老王的“苦”和“善良”,又调整为“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魏老师反思说,自己的课堂更多的是“解读式教学”,余老师的课堂师生之间是“文学欣赏”层面的交流。余老师的课堂,是运用课文,在训练中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
看了魏老师的发言,反观自己的教学,自己平时何尝不是“解读式教学”?余老师的教学,总是把学生对文章的赏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语文课程标准中“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建构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自己只是落实到欣赏,余老师则是通过精读训练落实到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水平。这与自己本体知识有关,自己需要补的课要好好补补。
鹤壁杨丽红老师
杨老师是这次活动是嘉宾,是中语组的导师。杨老师的指导,用“高屋建瓴”来说一点都不过分。
杨老师首先表明自己对“练精读训练的本领”的理解。一是要有训练意识,要注重对学生精读一个字、一个词、一段话、一种手法等的精读训练。二是重在精读,让学生一课一得有干货。三要多加练习,精心设计相关训练内容,课堂上多实践,指导学生多练习,能力自然能提升。
关于精读训练,杨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一教师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有了教师平日里的“厚积”,才能在课堂上“薄发”。二精读训练,不仅仅为了“练”。精读训练,应该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能进行思想的碰撞,以兴趣为出发点,在思辨思维中提升,在审美创造的进步。三整体感知很重要。精读训练,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和整篇文章解读的学习。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精读训练时,要站在“高地”纵观文章全局,明确作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文章,创作意图是什么,然后才能提及鉴赏。遇到一个重要知识点时,可以像余老师一样运用“小讲座”形式适当拓展,给予学生更深刻的感知。但还要回到文本整体感知中来,才更合理。这里,杨老师提到的“鉴赏”,是更高层次的鉴赏。总之,要想做好精读训练,考试要有丰厚的积累,要拥有丰富资料,才能得心应手地取舍。
学习余老师的课例,受益匪浅,学习大家的课例研讨,同样受益匪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