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66461/c1c549fdfaed1d1a.jpeg)
《送别》这首歌,是由李叔同先生创作的,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66461/9aec210eeafecad5.jpeg)
他的一生,堪称精彩与传奇!见前半生是红尘中的翩翩公子,诗词歌赋,绘画戏曲无所不能,后半生,遁入空门,成为一代高僧!
每个人,都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可是,真正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的人,真的是太少太少了,出于好奇,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本书,也从书中获得很多感想感悟,现从书中的人生三见,浅谈下自己的拙见:
一:见自己
大道至简,最重要的是本心。
太多聪慧的人,优秀的人,往往都逃不开孤独,因为只有独处,才能让自己静下来,只有静下来,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对其非常重要的两个女人,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日本的诚子!虽然不喜欢俞姑娘,虽然当时已有心仪的人,但是母亲喜欢,便也成亲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母亲喜欢,这是对于母亲的一种责任!但在生活的选择上,他不喜欢追仕途、不喜欢做生意,喜欢诗词歌赋,只喜欢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即使知道母亲不喜欢,也做不到屈就,终究只能怀着对母亲的愧疚生活下去,即使直到若干年后,在听《地藏王菩萨》时,想起自己的母亲,掩面痛哭!对于诚子,他是真爱,也想过相守一生,白头偕老,可是当佛法出现的时候,他知道那才是他人生的终极选择,所以便慢慢开始淡出诚子的世界,也许你会说他自私,没有责任感,但其实不是,他并不是想要遁入空门,就遁入空门的,中间有好几年的时间,这几年的时间他在干嘛?在等,在筹钱,一是要为自己的留日学生刘质平每月要寄生活费,要等他回国;二是要为诚子回日做准备!对于诚子,不是不爱,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人生使命——阪依佛门!
他一直都有他的世界,那里长满风月,长满诗赋,唯独不长烟火,这是他去日本之前,母亲尚在的情况下!留日归来,家族生意不景气,两边的家,都需要他照顾,他开始了为生济而奔波的日子,虽然如此,但他依然清楚可为与不可为,他开始做老师,深知传道受业的重要性:所以他备课极其认真,一节课要花上好几个小时而且总会事先写好板书;讲桌上点名簿,讲义,手表三件物品永远都在;喜欢早于学生进去教室;讲课时候,时间控制的很牢,绝不浪费半点时间!
他是李叔同,对于喜欢的事情,从不让自己,更不让他人后悔!
二:见天地
见天地,就是要把小我境界提升到大我境界,只有见天地,方能进退自若,得失随意!
之前,他是李家的三公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只是个留恋于烟花柳巷的才子,当国之不国,母亲殁了之后,他痛苦的去到日本,开始了绘画和音乐,以及艺术方面的发展,他反串《茶花女》女主角,赢得了日本空前的好评!归国后,虽因经济问题而不得不开始工作,也是有针对性的在选择,并且在教师的岗位上,教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学生!
人生就是如此,从绚烂到荒凉,从欢喜到沉默,茫茫人海,要走很远的路,才能与那个真正的自己相见!而所有之前走过的路,没有一条,是白走的!
三:见众生
人生本就是修行的过程,而见众生,是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
只有见众生,才会懂得低入尘埃,懂得谦逊与淡然,才会对世人报以宽容和慈悲,所谓见众生,便是没有了我执,众生即我,我即终生!
一入空门,便没有了红尘中的李叔同,只有佛家弘一法师!
佛说要放下,要随遇而安,是让人放下执念,以平常心面对变幻,所以他放下了他的音乐,放下了他的戏曲,放下了他的绘画,放下了他的诚子,他放下了红尘中的俗世,开始一心向佛!
从此,他的生命中只有佛法,只有众生,在他39岁后的生命中,他做的便是云水僧,是苦行僧,修的是佛法中的律宗,是戒律最多,最苦的一种!
我们做不到大师的修为和高度,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大师的思维与心法,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守住本心,提升格局,与人为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