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评是彩色的想法
《巨婴国》被禁,却是烂书,别看了

《巨婴国》被禁,却是烂书,别看了

作者: 提升学习社 | 来源:发表于2017-03-07 22:50 被阅读230009次
来源于网络

去年12月我就买了武志红的《巨婴国》,断断续续看了3个月才看完。最近又听说此书已经下架,我上当当网、亚马逊一查,连条目都不存在,不过豆瓣上此书的条目还在,还能看到各种评价。

这倒让我想起1年多前,秦晖的书籍《走出帝制》被下架一事,当时我眼疾手快,购得一本。当然,《巨婴国》比《走出帝制》的待遇要好些,后者在豆瓣的条目都被删得干干净净。这倒是说明此国制度还是蛮自信,自信得永远不想走出帝制,想删就删。

还是让我们回到《巨婴国》这本书上来,基于言论自由的立场,虽然我极力反对下架此书,但客观地说,此书在豆瓣享有6.7分(估计后续还有波动)的评价还是偏高了,这说明被禁的书不一定是好书。若是让我打分的话,最多2星也就是4分,之所以没有打1星,是因为有些地方还是中肯的,作者提出的“巨婴”概念尽管包罗万象,含糊不清,但毕竟还是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更加了解到心理学知识。

若是在几年前,我可能也会为此书叫好,那时我喜欢宏大的理论,看了些杂文集、时评总喜欢学他们,分析问题总是提炼出大框架来解释看到的事物,缺乏一种审慎的态度。尽管我现在主要关注的领域依旧是政治学,有时依然写文章分析或者批判政治问题,依旧承认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场域,但思考更加深入。

所谓“巨婴”,按照武志红的理解,即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武志红说,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而巨婴有几个特点:1.共生;2.全能自恋;3.偏执分裂。共生就是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的状态,巨婴和妈妈经常在身体和心理上处于一个共同体,之间构成的各种冲突,武志红称之为“共生绞杀”;全能自恋即巨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拥有偏执的自恋,按照武志红的说法这是巨婴最核心的理念,全能自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希望整个世界围着他转;偏执分裂是全能自恋的延伸,一旦没有被满足便陷入绝望无助或者攻击别人,希望任何事情都在自己掌控之中。武志红认为国人的心理平均发展水平没有超过6个月。

试图以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视角来解释大部分社会公共事件,这正是武志红《巨婴国》的最大硬伤。全书共有6个篇章,包括“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巨婴心理:共生”、“中国式好人”、“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孝就是顺”、“无回应即绝境”,这些篇章展开的维度过于单一,共生、全能自恋、巨婴、失控、自我、能量这些词是这些篇章的核心词语,书中的社会公共事件在武志红笔下都可以用母婴关系来找到根源,认为这都是源于糟糕的母婴关系,然后导致共生、全能自恋等巨婴现象,巨婴的打击面如此之广,不过这倒也符合武志红的说法:国人基本都是巨婴。

中国式好人是巨婴,共生是巨婴,全能自恋是巨婴,孝顺是巨婴,只有武志红眼中的西方式独立人格才是健全的,我并不否认独立人格,可西方式独立人格是否真如武志红所说还得打上一个问号,实际上有些网友就对此表示了质疑,并以自己国外的亲身经历来证明。

如果说什么事情都找制度方面原因是一个极端,那么武志红用精神分析来解释公共事件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当一件悲惨的社会公共事件发生时,在宏观方面往往脱离不了政治大环境,每一个事件也会有不同的细枝末节,当然也可植入中肯的心理学分析,我并不否认武志红的精神分析视角,但可惜的是有点过度演绎,基于事实的抽丝剥茧的心理学分析本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人物的独特面向,但武志红的概括癖总喜欢追根溯源,武断地将其归结为母婴关系,而对于其中的一些不可知部分,并没有展开有力的论述,这让我感到惋惜。看此书时,有时候我甚至惊讶,武志红仅凭新闻报道的只言片语,便有如神助一般能够摸清人物的性格、想法、人格等方面的东西。

我举几个例子吧。武志红在《国人为何随处丢垃圾》这篇文章中,就引用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幼童时,如何对待排泄物,决定了成年时如何对待各种生活垃圾”,这太绝对了,而且抽离了后期教育等因素,我想依照他的理论,那些幼时随处撒尿的农村娃,肯定长大后随处乱丢垃圾,这太武断了;又比如在《毕节的四个孩子,死于什么样的绝境?》一文中,武志红抛开了政治因素,根据新闻报道的家庭细节,认为四个孩子不是“死于贫穷,而更可能,是死于无回应之地的绝境中”,但这件事诸多细节至今没有曝光(感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搜索),武志红是不是太过心急?又比如,武志红分析老人“讹诈”扶助者的事情,认为老人是巨婴才会这样做,哦,我的天,原谅我认为这中间思维太过于跳跃,退一步讲,即使老人是武志红所说的巨婴,那么这与“讹诈”扶助者有什么强有力的因果联系?又比如,武志红在谈论陈水总报复社会事件时,也是将此事发生的其他背景因素撇得干干净净,我并不否认陈水总的反社会人格和其自身固有的精神偏执,但一个如此轰动的惨烈的公共事件,其他因素被武志红消解得干干净净。

还有很多篇章都可以拿出来说上一说,不过暂时就不一一分析了。我阅读此书时,脑中总是冒出一个个疑问,不明白为什么武志红可以如此武断,读者如果不认真思考,很有可能掉入作者自己构建的粗浅的理论体系当中,一旦陷入其中,你可能觉得他说得还挺有道理的,情绪宣泄往往比认真说理更有吸引力。豆瓣上一位豆友如此评价《巨婴国》:“对全能自恋的理解极为肤浅,太过直观化,对于复杂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整体性扑捉后的逐层有力解构—深度抽象解构力欠缺,从文字的表述、举例说明与逻辑演化里看得出,作者本身知识结构过于单薄,结论不太差,推演论述部分太差,解决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尤为的差,几乎偏激与极端”,我是赞同这个评论的。

这种思维模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巨婴变成了一把分析公共事件的万能钥匙,屡试不爽,但稍微有过学术修养的人是肯定可以看出问题所在的,当一个理论一旦成为万能钥匙,那也就意味理论的无用,就好像说人总是要死的,人要吃饭,凡事要一分为二,这种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没错,但完全无助于事情本质的讨论,更何况武志红的理论本身还存在问题。

武志红在分析很多公共事件时还有一点非常大的硬伤正是撇开政治因素。在上面的文字中我已经提及到部分公共事件武志红喜欢单纯从精神分析视角切入,甚至他走得更远,在好几篇文章中,他提到儒家的孝顺文化、听话哲学是为国人是“巨婴”的这一事实设计的,按照他的逻辑,巨婴在中国远古时代就根深蒂固存在了。在这里,武志红倒因为果,显而易见的是,文化、制度设计更可能导致“巨婴”现象,而不是“巨婴”现象先于文化制度因素。

不得不说,读武志红的书,有时甚至有点愤怒,这愤怒在于他太不严谨,引用最多的是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我看过这本书)和心理学家科胡特,知识结构并不完善。

此外,我对国民性这种概念的过度演绎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国民性本身是个伪命题,当我们在谈论国民性的时候,意味着一种文化决定论,好像中国人生来就如何如何,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国民不是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这中间自然有一些重要因素。有时候我们可能想形容某一个阶段的国民状态,但审慎使用国民性这个词。国民性这个概念现在差不多和素质低划等号了,以此贬低民众。好了就此打住,不想说更多了。

总之,《巨婴国》不值得看,虽有出彩的地方,但瑜不掩瑕。被禁不应该,但掩盖不了烂书的事实。

相关文章

  • 《巨婴国》被禁,却是烂书,别看了

    去年12月我就买了武志红的《巨婴国》,断断续续看了3个月才看完。最近又听说此书已经下架,我上当当网、亚马逊一查,连...

  • 登岛第五天之巨婴国

    今天由于出差,没带书,只好看电子书《巨婴国》。看完前几章,知道为什么会被禁。因为触及中国最传统最基本的孝道。从巨婴...

  • 只道人心易写,那知病句难工——横读《巨婴国》

    一 巨婴国被禁的时候,我特诧异,记忆中被禁的书多是关于历史、伦理的,关于心理的书为什么会被禁,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找来...

  •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巨婴?

    深以为,《巨婴国》必然会被禁的。因为国人大多都是巨婴,我们的文化也是巨婴文化,而这样一本书会被巨婴视为一种批评,他...

  • 荐书——豆瓣评分8.0《身体知道答案》

    01. 提到本书作者武志红,或许会想到他被禁的作品《巨婴国》。 我们错过了《巨婴国》,幸好还有他的其他作品可以拜读...

  • 我以爱的名义,能不能绑架你?

    人总是很奇怪的, 越是不让你做的事情, 你越是想试试看。 据说《巨婴国》被禁, 我也很好奇, 究竟巨婴国在讲什么?...

  • 巨婴大学

    武志红的《巨婴国》被禁了,但是现实社会中的巨婴们却不会因此就自动消失,恰恰相反,巨婴们依然充斥在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

  • 听说《巨婴国》下架了,活该且惋惜!

    因为朋友圈一篇“向上管理”的文章推荐,才看了武志红的《巨婴国》。据说这书火得一塌糊涂,现在又被禁下架了。看完却很是...

  • 武志红老师,对不起了……

    《巨婴国》这本书早早就听说了,但是一直都没看。 最近听说它都被禁了,所以就打开来看了一下。 但是看了几分钟我就不想...

  • 槽边往事

    今天天气不是很好,骑上了摩拜单车又去了言又几书店,本想找找《巨婴国》--貌似被禁了。看了看最近销售量比较大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巨婴国》被禁,却是烂书,别看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uv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