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绩效指标,它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重要工具
,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 可以是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 KPI 体系
,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
,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KPI的理论基础
KPI的理论基础是二八原理
,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一个经济学原理,即一个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每个部门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和每一位员工的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抓住20%的关键,就抓住了主体。
二八原理为绩效考核指明了方向,即考核工作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关键的结果和关键的过程上。于是,所谓的绩效考核,一定放在关键绩效指标上,考核工作一定要围绕关键绩效指标展开。
二、KPI的特点
- 特点:
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
这首先意味着,作为衡量各职位工作绩效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所体现的衡量内容最终取决于公司的战略目标
。当关键绩效指标构成公司战略目标的有效组成部分或支持体系时,它所衡量的职位便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相关部分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如果KPI与公司战略目标脱离,则它所衡量的职位的努力方向也将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分歧。
KPI来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其第二层含义在于,KPI是对公司战略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
。公司战略目标是长期的、指导性的、概括性的,而各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内容丰富,针对职位而设置,着眼于考核当年的工作绩效、具有可衡量性。因此,关键绩效指标是对真正驱动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具体因素的发掘,是公司战略对每个职位工作绩效要求的具体体现。
最后一层含义在于,关键绩效指标随公司战略目标的发展演变而调整
。当公司战略侧重点转移时,关键绩效指标必须予以修正以反映公司战略新的内容。
对绩效构成中可控部分的衡量
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内因是各职位员工可控制和影响的部分,也是关键绩效指标所衡量的部分。关键绩效指标应尽量反映员工工作的直接可控效果,剔除他人或环境造成的其它方面影响
。例如,销售量与市场份额都是衡量销售部门市场开发能力的标准,而销售量是市场总规模与市场份额相乘的结果,其中市场总规模则是不可控变量。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相比,市场份额更体现了职位绩效的核心内容,更适于作为关键绩效指标。
KPI是对重点经营活动的衡量,而不是对所有操作过程的反映
每个职位的工作内容都涉及不同的方面,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更复杂,但KPI只对其中对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影响较大,对战略目标实现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工作进行衡量
。
KPI是组织上下认同的
KPI不是由上级强行确定下发的,也不是由本职职位自行制定的,它的制定过程由上级与员工共同参与完成,是双方所达成的一致意见的体现
。它不是以上压下的工具,而是组织中相关人员对职位工作绩效要求的共同认识。
- 优点:
1.目标明确,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KPI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通过KPI指标的整合和控制,使员工绩效要求的行为相吻合,不至于出现偏差,有利地保证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2.提出了客户价值理念
KPI提倡的是为企业内外部客户价值实现的思想,对于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是有一定的提升的。
3.有利于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达成一致
策略性地指标分解,使公司战略目标成了个人绩效目标,员工个人在实现个人绩效目标的同时,也是在实现公司总体的战略目标,达到两者和谐,公司与员工共赢的结局。
- 缺点:
1.KPI指标比较难界定
KPI更多是倾向于定量化的指标,这些定量化的指标是否真正对企业绩效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如果没有运用专业化的工具和手段,还真难界定。
2.KPI会使考核者误入机械的考核方式
过分地依赖考核指标,而没有考虑人为因素和弹性因素,会产生一些考核上的争端和异议。
3.KPI并不是针对所有岗位都适用
三、KPI的作用和效果
KPI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KPI在组织中举足轻重的意义
- 作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KPI的制定有力地推动公司战略在各单位各部门得以执行;
- KPI为上下级对职位工作职责和关键绩效要求有了清晰的共识,确保各层各类人员努力方向的一致性;
- KPI为绩效管理提供了透明、客观、可衡量的基础;
- 作为关键经营活动的绩效的反映,KPI帮助各职位员工集中精力处理对公司战略有最大驱动力的方面;
- 通过定期计算和回顾KPI执行结果,管理人员能清晰了解经营领域中的关键绩效参数,并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动予以改进。
- 作用:
- 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目标计划来确定部门/个人的业绩指标
- 监测与业绩目标有关的运作过程
- 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发现需要改进的领域,并反馈给相应部门/个人。
- KPI输出是绩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 效果:
- 把个人和部门的目标与公司整体的目标联系起来;
- 对于管理者而言,阶段性地对部门/个人的KPI输出进行评价和控制,可引导正确的目标发展;
- 集中测量公司所需要的行为;
- 定量和定性地对直接创造利润和间接创造利润的贡献作出评估。
四、KPI的SMART原则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有一个重要的SMART原则。SMART是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
![](https://img.haomeiwen.com/i6793005/8a1305be3e6d7219.png)
-
S代表具体(Specific)
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 -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
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
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
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
R代表有关联性(Relevant)
指绩效指标是与上级目标具有明确的关联性,最终与公司目标相结合。 -
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
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4.1 确定KPI的过程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一般遵循下面的过程: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依次建立各级的指标体系
。首先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找出企业的业务重点,并确定这些关键业务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从而建立企业级KPI。接下来,各部门的主管需要依据企业级KPI建立部门级KPI。然后,各部门的主管和部门的KPI人员一起再将KPI进一步分解为更细的KPI。这些业绩衡量指标就是员工考核的要素和依据。
2.设定评价标准
一般来说,指标指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对工作进行衡量或评价;而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指标解决的是我们需要评价“什么” 的问题,标准解决的是要求被评价者做得“怎样”、完成“多少” 的问题。
3.审核关键绩效指标
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审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认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客观的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工作绩效、以及是否适合于评价操作
。
五、KPI体系的建立
5.1 KPI的目标制定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KPI系统是一个纵向的指标体系:先确定公司层面关注的KPI,再确定部门乃至个人要承担的KPI,由于KPI体系是经过层层分解,这样,就在指标体系上把战略落到“人”了。而要把战略具体落实,需要“显性化”,要对每个层面的KPI进行赋值,形成一个相对应的纵向的目标体系。所以,在落实战略时有“两条线”:一条是指标体系,是工具;另一条是目标体系,利用指标工具得到
。
当然,目标体系本身还是一个沟通与传递的体系,即使使用KPI体系这一工具,具体的目标制定还需要各级管理者之间进行沟通:下级管理者必须参与更高一级目标的制定,由此他才能清楚本部门在更大系统中的位置,也能够让上级管理者更明确对其部门的要求,从而保证制定出适当、有效的子目标。
这样,通过层层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形成一条不发生偏失的“目标线”,保障战略有效传递和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具体到绩效管理的实施上,各部门承担的KPI是由战略决定的,但具体到某个年度时,并不需要对其所有承担的KPI进行赋值、制定目标。
因为战略目标是相对长期的,而具体到年度时一定会有所偏重,要求在选择全面衡量战略的KPI时要根据战略有所取舍。具体的年度目标的制定,是在全面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年度战略构想,对本年度确定的KPI进行赋值,从而得到的。在这其中,KPI只是一个工具体系;而制定目标的关键还在于“人”与“人”的沟通和理解,需要管理者和自己的上级、同级、下级、外部客户、供应商进行 360°全方位的沟通
。管理,在制定目标、落实战略的时候,就是一个沟通、落实的过程。所谓战略的落实,正是通过这种阶段性目标状态的不断定义和实现而逐步达到的。
5.2 建立KPI指标的要点
建立KPI指标的要点在于流程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首先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在企业会议上利用头脑风暴法
和鱼骨分析法
找出企业的业务重点,也就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然后,再用头脑风暴法
找出这些关键业务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KPI),即企业级KPI。
善用KPI考评企业,将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集成化,提高企业的效率,精简不必要的机构、不必要的流程和不必要的系统。
5.3 建立KPI指标的要点
1. 鱼骨图分析法
运用“鱼骨图”分析法,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其主要流程有:
(1) 根据职责分工,确定哪些个体因素或组织因素与公司整体利益是相关的。
(2) 根据岗位,1%的标准,定义成功的关键因素。
(3)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绩效标准与实际因素的关系。
(4) 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
2. 工作量化的灵活处理
有些部门工作量化的确有困难,就从工作要求、时间节点上进行量化。如人力资源管理者、行政事务人员、财务人员,其关键绩效指标的量化难度相对大,若硬性地从其自身职责上进行量化,逻辑上也说不通,不对其量化,情理上同样也说不过去。实际处理,可以从考核其工作任务或工作要求来界定,可以通过时间来界定。从本质上讲,被时间所界定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也是定量指标。
3. PDCA循环
运用PDCA循环逐步完善和落实,其主要流程有:
- 关键绩效指标由专业人员设计。
- 设计稿上报公司领导班子审议。
- 根据公司领导班子的意见进行修订。
- 将修订稿交各职能部门讨论。
- 将讨论意见集中再修订。
- 上报批准下发。
其中1—5项,实际工作中会有几个来回。
4. KPI考核的支持环境
有了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也不能保证这些指标就能运用于绩效考核,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真正达到效果,还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的支持环境。建立这种支持环境,同样是关键绩效指标设计时必须考虑的。
- 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的支持。建立绩效导向的组织氛围,通过企业文化化解绩效考核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形成追求优异绩效的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 各级主管人员肩负着绩效管理任务。分解与制定关键绩效指标是各级主管应该也必须承担的责任。专业人员只是起技术支撑作用。
- 重视绩效沟通制度建设。在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与制定过程中,关键绩效指标建立与落实是一个自上而下、至下而上的制度化过程。没有良好的沟通制度作保证,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就不会具有实效性和挑战性。
- 绩效考核结果与价值分配挂钩。实践表明,两者挂钩的程度紧密,以关键绩效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 由 Leung 写于 2023 年 4 月 19 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