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误打误撞地地读了一本还蛮有意思的书,叫《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我输错了搜索关键词,然后出来了一堆书,这本就是第一个。
一看到书名我就被吸引住了,因为人类学曾经是我的专业,厨房是我现在经常要奋斗的地方,这两个东西竟然能以这种方式结合在一起。

我果断地将书放入书架准备开读。原来作者是位台湾美女,去美国攻读人类学硕士,却愈发感到自己其实并不适合做研究,什么田野调查、沟通访谈这些都不能让她有都么强烈的求职欲望,反而在厨房里煎炒烹炸才是她所向往并擅长的。
于是毅然选择退学并报考厨师学校,一切重头再来,这本书就是她在苦练厨艺和毕业后实习的这段时间里的心路历程。
书的前半部分写了很多作者在厨师学校里学习的情况,涉及很多西餐的专业知识,但读起来并不费劲,反而因为作者轻松诙谐的口吻,让我们仿佛跟着她去到学校里一样,亲眼看她在教室里上课狂记笔记,在厨房里手忙脚乱地摘葱切菜,调酱浇汁,后厨大战甚至精彩。

读到后半部分,作者把她学厨中的所思所想以散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其中有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认同,越读越畅快,就像遇到知己打开话匣子一样,思绪飞舞,遐想连篇。这里摘录几个感触最深的。
对专业厨师来说,有一些准则或者说教条是必须谨记在心的。第一,准备工作要万全,所有需要的工具材料都得清楚整齐地摆在眼前,紧要关头才不会乱了阵脚。第二,调味的过程中必须一尝再尝,用自己的味蕾把关比什么都可靠。
很奇怪,这么直白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还需要如此强调呢,别说专业厨师了,就算是自己在家做饭的人也是这么做的啊!可是看了作者写的内容后才知道,原来对厨师来说,看似最简单、最不用多说的事情却更要严格要求,因为专业厨房出品的菜肴对重量和品质,尤其是口味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而且还要接受食客的检验,所以再怎么严格也不为过,再怎么强调也正常。

转念一想也有道理,自家做饭相对来说随意太多了,家常菜也好,硬菜也罢,菜多些或少些无所谓,因为没人苛求;上菜时间也不用那么精准,早上桌和晚出锅关系不大;口味咸淡“不达标”也不会有什么麻烦,一切都随意无压力,很多东西就不那么在乎了。
在厨艺学校里,大厨们也常常强调,技巧与理论固然重要,但做菜最终得凭感觉。就拿生菜沙拉做例子吧,原则上沙拉酱的油与醋比例应是三比一,但如果生菜叶属于深绿、较苦的种类,如西洋菜或菊花叶,那么醋的分量可以重一点,盐也要多一点,葱、蒜、芥末、香料、奶酪都可酌量添加,橄榄油也可以换成更浓郁的胡桃油,以此类推。
反之,如果生菜是青翠甜淡的种类,酸味可以减少,可能几滴柠檬、一点盐和胡椒就够了。调好的酱汁不论多美味,拌入蔬果后一定要再次品尝,因为两样东西加在一起,口味的平衡又变了,很可能需要细部调整。
看看,光做个沙拉就有这么多讲究,普通家庭哪会在乎生菜颜色深还是浅呢?该有的配料混合一起,搅拌搅拌也就完事了。
作者按照食谱做菜,看到食谱上写“两大匙”、“三小匙”,她总是量得很仔细,看到“少许”和“酌量”就很头痛。不过她认为其实哪里需要这么拘束?你喜欢咸一点就咸一点,喜欢淡一点就淡一点嘛!
这一点和我极其相似,平时要做什么新菜,上网找材料或拿现有的菜谱,我都只是参考而已,尤其是用量方面,懒得用量秤称,多一些少一些真的不那么重要,即使做砸了也能想办法补救,大不了下次再做调整就好,真的是凭感觉做。因为我始终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
凭感觉做菜有时难免出错,但越做越有感觉,因为你亲自实践了,所谓实践出真知,什么东西都要自己亲自去尝试才会有更直观的感受,记忆也能更深刻。
紧盯着食谱做菜可能很有安全感,但一辈子都得看食谱,而且没有新意,始终中规中矩,或许也会少了不少乐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