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来作为一个厨子,在看一本顶有文化的书,著名的《FOOD AND COOKING——食物与厨艺》,即便是对美食毫无欲望的人大概也闻听过此书大名,才翻了几页却是大呼有趣。
说来惭愧,我也自称厨子很久了,却是第一次买一本跟美食有关的书,如果不算那本美食绘本的话,本来嘛,现在想做什么菜网上找不到菜谱呢,肯定比翻书方便。但此书大为不同,因为他不教你怎么做菜,只叫你认识手中的食物与你所用的烹饪方式。
原来产奶的牛不都是奶牛,荷兰牛和瑞士黄牛在脂肪、蛋白质和乳糖含量上都有显著差别;原来以传统方法饲养的牛产的牛奶可以一年四季产生不同风味;原来人们对于乳脂饱和脂肪的态度经历过如此复杂的变迁;原来人类饮用牛羊等动物的乳汁与反刍动物的特性有关。才看了乳制品一章,已经看到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这么多学科的内容,引得好奇心不停地对我说过瘾,过瘾!
到最后突然想到爱上烹饪这事儿也是巧,我从小好奇心重,所以所有不是主课的课程就学的特别好,小学大家都不重视,我却偏爱自然、社会这样的课,各种采集标本观察星座动手实验都不拉下,四年级读世界上下五千年,后来政史地理化生都很好,唯语数外差的不忍再提,当年文理分科,就是恨制度不公,不能让我把自己好的六门课给选了。大学学传播学,也是听说传播学是个涵盖了很多类学科的集大成者。后来爱电影,因为觉得电影题材丰富能看到世间百态。现在发现,原来这集所有学科大成的,其实是烹饪啊!
我倒还挺擅长在这事儿上“装逼”的。学烘焙,我就非要搞清楚为什么有时候用糖粉有时候用砂糖,每种材料的作用是啥,不同模具会产生什么不同影响;学煮汤我就非要搞清楚砂锅和高压锅煮出来的有啥区别,用不同的材料去腥,尝试不同的方式处理血沫;就连蒸个米饭都试过各种不同的锅不同的米不同的水量;对了我还无聊的做过几个可乐品牌的盲品实验。当年听说美拉德反应,发现美食界竟还有如此有文化的词简直为我量身定制,后来看各种美食视频博客,发现美食er全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型的。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好像全世界都在谈论“吃”这件事,“吃货”变成了人人想扣在自己头上的标签,“美食”被赋予了中产阶级的格调,我觉得这很棒,就像《食物与厨艺》这样一本其实有点枯燥的书可以火起来,因为很多像我一样的无聊的人对于食物的追求已经不局限在“色香味”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嘛。
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解释爱吃这件事“其实我真的算不上是个吃货,只是我发现当给自己树立了吃货这个标签之后很多事情就变的简单了;不用跟别人解释爱做饭这件事,其实对我过程的意义更大过吃;可以更大方的来谈论我的胖,因为它简直天经地义;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我和很多人一开始的话题,迅速拉近了距离,让我的装逼都变的鲜活了。”食物既从一开始满足人们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又最终满足了人们更简单的社交(情感)、掩饰自己的不足(尊重)、安静地装逼(自我满足)这一系列需求,多伟大。
记得《舌尖上的中国》刚开始火的时候,有评论说过:“从来没有一部电视作品如此细腻与美好地展示我们最基本的欲望。”也就是近些年来,我们刚刚开始正视自己的欲望并赋予自己满足他的权利,我愿带着这么美好的权利一直胖下去。
“民以食为天”这样的俗话太不适合我,只是天下事莫不是跟食有关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