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占有还是存在》

《占有还是存在》

作者: 何止文学 | 来源:发表于2023-12-12 06:59 被阅读0次

艾里希·弗洛姆

20个笔记

  引言 伟大的允诺、允诺的落空以及新的可能

>> (2)自私、自利和贪婪,这些性格特征由工业系统产生,并支撑这一系统的运作,它们会带来和谐与和平。

>> 我们所谓的“追求幸福”并不能产生真正的幸福。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毫无幸福感的人,这已经是臭名昭著的事实了——人们孤独、焦虑、抑郁、具有依赖性和破坏性,千辛万苦节省下来的时间被迫不及待地消磨掉。

>> 今天的人们痴迷机械、强大的机器、无生命的东西,甚至越发迷恋毁灭的力量。

>> 即只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代新人,或简单说来,就是现代人的人格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一个新的社会才有可能形成。

  第一部分 理解占有与存在的区别

>> 马克思认为奢侈和贫穷一样罪恶,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充分地存在而不是过多地占有。

>> 存在与占有的差别本质上并不存在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它们的差别实际上存在于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和以物为中心的社会之间。

>> 近几个世纪以来,存在和占有模式的消长变化很明显地体现在西方语言当中——名词的使用增多,而动词的使用减少。

>> 将占有与名词连用以表达一个行动,这是对语言的谬用,因为过程和行动是不能被占有的,它们只能被体验。

>> 首先,他们不会像一张白纸那样去听课程讲座,哪怕是第一节课。他们已经事先思考过讲座会涉及的问题,并且在头脑中形成了自己的疑问。他们思索讲座议题并兴味盎然。他们不会被动接受别人的词语和思想,他们会去聆听,并且听到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接受并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他们听到的内容刺激了他们自己的思考过程。新问题、新想法、新角度在他们头脑中产生。听讲座是个积极活跃的过程。他们带着兴趣聆听,听到了老师的话,并自发做出积极回应。他们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然后回家背诵。每个学生都受到影响并发生变化,每个人都不再是听讲座之前的那个他/她。当然,这种学习模式只有在讲座内容发人深省时才有可能。在存在型模式下,夸夸其谈的讲座不会得到任何回应,学生甚至还是不听为好,不如专注于独立思考。

>> 两种记忆最大的不同是产生的联系不同。占有型模式的记忆是机械的,词与词之间建立联系靠的是不断重复;联系也有可能完全建立在逻辑关系上,比如反义词之间、相似的概念之间,或是时间、空间、大小、颜色关系,抑或处于同一思想体系之中。

在存在型模式下,记忆积极地唤起词语、观点、场景、绘画、音乐,即记起一个数据的同时联想起很多相关数据。在存在型模式的记忆中,联系既非机械的,也不是纯粹逻辑性的,而是鲜活的。当人们搜寻合适的词语时,经过积极地思考和感受,一个又一个概念被激活。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把词语“疼痛”或“阿司匹林”跟词语“头疼”联系起来,那我还没有脱离逻辑和传统的轨道。但如果我把词语“压力”或“气愤”与“头疼”相联系了,我就把现象跟可能的后果相联系了,这是我在研究现象后得到的洞见。这后一种记忆本身包含着积极思考。这种活生生的记忆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自由联想”。

>> 笔记是另一种异化的记忆。通过记笔记,我们占有了那些信息,也就不需要把它们印刻在大脑里。我对自己的占有很自信,但一旦我把笔记本丢了,也就把该记忆的信息丢了。我的记忆能力离我而去,因为我的记忆库以笔记的形式成为外化于我的存在。

>>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教室里。教师们发现仔细记录讲座中每一句话的学生很可能在理解和记忆上都不如那些依靠理解力从而至少能记住要点的学生。另外,音乐家们发现那些读谱很轻松的人离了乐谱就很难记住音乐。(1)托斯卡尼尼(Toscanini)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个以存在型模式来记忆的音乐家,因此记忆力好得惊人。最后一个例子来自我在墨西哥的观察。在那里我发现很多文盲或很少写字的人的记忆力比读写流利的工业国家居民强得多。抛开其他因素,这说明读写能力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是件好事,尤其当人们仅仅用这种能力去阅读那些使人丧失感受力和想象力的东西时。

>> 有些人在会谈前不做任何准备,也不会以任何方式来支撑自己。他们的回应是自发而丰富的。他们忘掉自身,忘掉自己的学识和地位。他们的自我不会将他们挡住,正因如此,他们能完全回应对方及其想法。因为不会患得患失,他们更能创造和分享,因此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占有型的人依赖他们所占有的东西;存在型的人依靠他们存在着这一事实:他们相信活生生的自己,相信如果放下一切去积极回应,新的东西就会产生。

>> 但优秀的小说(比如巴尔扎克的小说)可以在人的心里产生共鸣和积极的回应——即以存在型模式进行阅读。

>> 他们并没有提升自己的知识:他们不懂得书中的人物,没有获得关于人性的深刻见解,也没有更加了解自己。

>> 存在型模式的读者常常发现广受赞誉的书籍可能并无价值,或者价值非常有限。他们对书的理解很深刻,有时甚至比作者更透彻,因为作者可能觉得自己写下的所有东西都一样重要。

>> 知识始于我们认识到日常认知具有欺骗性,即我们所勾勒的现实图景并不是真正的现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没有意识到我们信以为真、以为不证自明的大部分东西不过是在社会生活的暗示下产生的幻象。

>> 希伯来先知们也呼吁人们觉醒,认识到他们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幻象。耶稣说:“真相使人自由。”

>> 对于不断求知的人来说,无知跟知识一样都是好的,因为两者都是求知过程的组成部分,当然这种无知跟毫不思索的无知是不同的。在存在型模式中,最好的知识是深刻理解的知识;而在占有型模式中,最好的知识就是越来越多的知识。

>> 他们会得到“知识豪华大礼包”以提升他们的价值感,每个礼包的大小与其社会特权基本匹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占有还是存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cv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