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从小就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就该有做什么事情的样子。
比如,吃饭就要有吃饭的样子,学生就该有学生样。总之,就是要像模像样的,才算是正常人做正常事情最正常的状态。
正所谓食不言寝不语,商人就是西装外套黑皮鞋,学生就是要校服衬衫学院风...诸如此类。
想起现在有很多「画像」,粉丝有粉丝画像,用户有用户画像,消费者有消费群体画像,但本质上都是一样,为了分析受众的需要。
无数的「标签」,连点成线,呈现所谓的「画像」。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在《一个人消失在世上》里说道:
“他给我画像时,我读了,画像的最后有一段风景描写,中间也有四行风景描写。我就是那个风景,我就是那个故事里的声音、脚步、气氛,我就是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那种准确让人不安,我甚至就是风景,我以前是,将来也是。”
但如今这所谓的「画像」,想来只是画像,只是像,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真的不一样。对,就是那个所谓的「像模却不像样」。
编剧廖一梅曾经就“如何看待文艺青年这个‘群体’”这个发表过如下观点——
“对我来说,(文艺青年)这个词,从来不是贬义词。但如果他拿出‘文艺青年范儿’,它就是贬义词。因为有太多人,把它当做抽烟的姿势、熬夜的态度。”
“我知道,文艺青年是一个要挣扎、要困惑、要跟世界抗争,而没有更大力量的状态。而当他不在这个状态的时候,他知道怎样去接纳这个更大的世界、接纳真正的自己,而仍然保持着笑容。”
其中的“文艺青年范儿”,就是一种「像模不像样」的典型代表。于是好好的「文艺青年」,被「范儿」成了作死、矫情的代名词...一股无法名状的尴尬四处弥漫。四不像的也是正常,倒是「像模不像样」的最为尴尬...
我所理解的「像模像样」是个表里如一的词,「像模」不代表就「像样」了,「模」只是裹在外面的一层皮,只有「像模」和「像样」同时满足的人事物,才能用「像模像样」这个词来形容。
否则,那就「人模狗样」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