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UCK8n-6JZjifXrR-G-XUw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喵呜季
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
关于「墨」,最早的传说当真离不开邢夷制墨。周宣王时期,刑夷绘画后在附近的小河边洗手,不料发现一块乌蒳八黑的松炭,好奇之下就澤了回去。路上偶然瞥见自己的手竟变得更黑了,原来,松炭竟可将手染成黑色。午时,夫人喊他回家吃饭,他一心捣鼓着怎么讲磨成粉末的松炭凝聚起来,竟在思忖时手里的松炭不小心掉进了粥碗里,碗里立马变成了黑糊糊的半固体状。加之其夫人的袖口因做饭时碰到锅灰也乌黑一片,让刑夷茅塞顿开,将锅灰也加入碗里一起搅拌。虽然刑夷发现了墨汁可以方便写字,却不易携带。于是,他将粥与松炭及锅灰混合后揉搓成长条晒干,要写字时只需加水磨一下即可。
他起初将墨条取名为“黑土”,后来干脆二字合一,成了“墨”。《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有天然墨或半天然墨。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史前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也都附着着原始墨的遗痕。另有文墨、贪墨、绳墨、墨客、刊墨、遗墨、墨家学派等,又有墨姓。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所说的墨刑(黥面)也就是如今的“至尊享受”——纹身,追溯到古代,纹身却是刑罚,也称之为“墨罚”、“墨辟”、“墨黥”,即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另其失去尊严,任其蒙受羞辱。墨刑最早可追溯到尧舜之时,《尚书·吕刑》载“苗民弗用灵,制以刑,唯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爱始淫为劓、刖、椓、黥。”“五虐”即成“五刑”,乃“墨、劓(yi,第四声)、剕(fei,第四声)、宫、大辟”。劓刑,割鼻子。剕,砍双足。宫,毁坏生殖器。大辟,乃死刑。《周礼》有言“五刑之属二千五百,其至轻者墨刑也”。
上官婉儿被武则天施以墨刑,在眉间上方留下了刑罚刺字,为了遮羞,她在刺字的地方以梅花为装饰,不料倒是祸福相依,竟显得格外妩媚,并为其他女子争相模仿,成为唐朝盛赞的妆容之一。
这天,安徽黄山脚下的歙州城途径一对从北方避难来的穷苦父子,父亲奚超,儿子奚廷圭。他们发现歙州(徽州)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于制墨业生产,不但漫山遍野长有适宜炼烟制的墨松林,而且更有澄清见底的练江溪水可以保证和料时的纯净。那片片松林,几是上古以来,千秋万代,只凭风霜,不见人迹。棵棵都是极品,色泽肥腻,性质沉重。“一岁不可得一株,一山亦不可得一株,可遇不可求,好比天地间的仙缘。”(王安忆《天香》)于是,他们就决定定居下来认真钻研制墨,并且改进捣松、活胶、配料,研制出了丰肌细腻、光泽如漆的好墨。他们凭借多年制墨的经验,看出这松林和易水的松林类属相同,可出好烟。据说,在一斤松烟之中,加入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且和以生漆,捣十万杵,造出来的墨坚如玉,纹如犀,浸在水中,三年不坏。所以,凡是用过奚超父子墨的文人世家,无不夸赞其质地精良,能使字画熠熠生辉。
这第一批墨,人们都把它称之为“新安香墨”,即闻名中外的“歙(she,第四声)墨”(即,歙州墨),其墨主要分为油烟和松烟两大类。
此时,南唐后主李煜,亦是个喜文弄墨的皇帝,得知这制墨父子俩,便让内侍磨好一池奚超父子造的墨,也想尝试一番,是否真如民间传说那般神奇。只见他手握画笔,蘸上墨,临案挥洒,走笔流畅,不滞不晕。据传,李煜那天画的是两条鲤鱼,画毕,只见鱼背乌亮,鳞片深浅、大小、层次分明,忽,两条鱼摇头摆尾,竟游动、嬉戏于纸上,李煜连呼“神墨!神墨!”他深知奚氏之墨乃造墨业的一大成就,于是降旨褒奖奚氏父子,赐以国姓“李”,并封奚超为水部员外郎,另一方面又封工奚廷圭为墨务官,专门为他制作新安香墨。随后,他又以他的金口布下玉言,赐予奚廷圭以国姓“李”,以示他对新安香墨的特别珍爱与重视。此后,人们都把“奚廷圭”称作“李廷圭”,把他制作的“新安香墨”又称作“李墨”了,主要供宫廷使用。
王安忆《天香》载:“廷圭墨磨砚无声,如春雨润物;质地坚硬,与金石无异,棱可裁纸头,甚而至于削木;好墨就是黑玉,需用豹皮磨砂,贴身携带,人气浸淫脑浆……”
一时间,“李墨”声誉当朝,名满天下。李超长子李廷圭、次子李廷宽都以制墨出名,但唯有长子李廷圭得真传,人称“廷圭墨”,为天下第一品,其声誉最高,被大家尊称为制墨宗师。是时,廷圭墨、澄心堂纸、诸葛氏笔、龙尾砚并称为南唐“文房四宝”,直至宋时盛名不衰。故此,宋人晁叔作诗称:“君不见江南墨官有诸奚,老超尚不如廷圭,后来承宴(李廷圭之子)颇秀出,喧然父子名相齐。”
直到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改名为“徽州”,“李墨”和徽州各地生产的墨才统称为“徽墨”,并沿袭至今。
不过,说了半天的“廷圭墨”其实如今也无人真正亲眼见过,如此九曲十八弯,辗辗转转的,虚实也已无从查证,但制墨之事还真有不少佳话。前有邢夷制墨,后也有东坡制墨。在苏轼本集《杂记》里载:“海南多松,己卯(北宋元符二年即1099年)腊月二十三日,墨灶火发,几焚屋,遂罢。作墨,得佳墨大小五百丸,余松明一车仍以照夜”。东坡所到之处,“无不以笔砚自随”,可是当时的海南儋州“无书可读”,又何来纸墨呢?更重要的是,其父苏洵的遗嘱——《易传》需要完成,另有其两部巨作《论语说》《书传》十三卷的写作任务,所以,他是一刻也离不开墨的,于是,制墨就变成了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他聚松作墨,兼以照明取暖。
苏东坡在海南采松制墨的消息不胫而走。杭州有一位名叫潘衡的制墨家不远万里,慕名前来,与东坡切磋制墨法,并在工艺上逐渐完善,又添加了海南特有的植物香料如沉香,使墨质有所提升。潘衡回到杭州,以“东坡墨”命名,价格上比别家的墨要贵上两三倍,但生意却十分兴隆,潘衡因此发了墨财。
制墨需中药。
宋代李孝美《墨谱》载:“制墨香,用甘松、藿香、零陵香、白檀、丁香、龙脑、麝香。”
宣和帝以苏合油掺烟和墨,杂以百宝,金章宗购之每两黄金一觔,欲仿不能,叹谓墨妖。此时之墨,在制法上已有相当的改进了。到了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开始出现了用桐油烟,猪油烟造墨。原料质量的提高,墨的光色黑润度也更上一层楼,并出现了专门用中药来制墨的制墨名家。
据考,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墨工程君房,在制墨配方中,加入了十几种名贵中药,如麝香、金箔、珍珠粉、冰片、公丁香等配料,制成了超漆烟墨,使墨的质量更大大地提高了一步,达到了气味芳香,光色紫润,质地细腻,掭笔不胶,入纸不晕,宜书宜画的艺术效果。随后,清代所制之墨,均掺中药,形成了以药制墨的文化现象。由于墨中加入十几种名贵中药材,其馨香之气起到了防腐避虫的作用。使用时墨气芳香沁人,能提神助兴,爽人益志。又如清代举人谢松岱创制的“一得阁”墨汁,采用四川高色素炭黑,骨胶、冰片、麝香、苯酚等药物为原料,运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四川高色素炭黑,色深光亮;骨胶具有悬浮力,使墨着纸不湮;冰片、麝香均为名贵芳香中药材,清香四溢;苯酚为防腐剂,使墨汁长期贮存,不腐不臭,书画方便,四季咸宜。
墨亦可入药。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其(蜡梅)树皮浸水磨墨,有光彩。”,“又没石子,合他药染须。造墨家亦用之。”
第一个将墨的药用载入医书典籍的是晋代著名的医药学家、炼丹家葛洪所著的《肘后方》,其曰“若客忤中恶,多于道间门外得之,令人心腹绞痛,腹胀,气冲心胸,不急治,杀人。捣墨水和服二钱。”在《肘后方》中,还载有用墨治“崩中漏下(即,不在月经期的阴道大量出血)”等症。
南唐的徽墨中,药墨也是一朵墨苑奇葩。由于在高档的徽墨中加入麝香、冰片、珍珠粉末等名贵中药,已具有清热止血、镇惊去痛的功能,成为宫廷内院、官宦人家和文人学士竟相选购的佳品。
宋代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也载有“墨,松之烟也。世有以粟草灰伪为者,不可用,须松烟墨方可入药,惟远烟细者为佳,粗者不可用……鄜延有石油,其烟甚浓,其煤可为墨。黑光如漆,不可入药。”此文意指,入药之墨必是松烟,而石油烟制的墨因有毒,是万万不可入药的。
相传,唐代易州(今河北境内)有位秀才,因夜读日久,得了鼻衄之症。有一日深夜,鼻衄又发作了,无药应急,忙用棉花絮蘸上墨汁塞鼻,没想到,一会儿,鼻出血竟止住了。从此,他见别人鼻衄之症,便也用此法施治,每每获效。这样,墨可治病,便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本草纲目》载:“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运,崩中卒下血,醋磨服之。又止血痢,及小儿客忤,捣筛温水服之。又眯目物芒入目,点摩瞳子上。利小便,通月经,治痈肿。”在安徽歙县,有著名的药墨——“万应锭”和“五胆八宝药墨”。“万应锭”是以墨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复方制剂,配伍了中药黄连、胡黄连、儿茶、冰片、麝香、牛黄、熊胆等,既可外用,又可内服,主治中风、中暑、吐血、衄血,喉痺、乳蛾,无名肿毒,小儿惊风等病。后经药味加减,载入《清内廷法制丸散膏丹各药配方》,成为了皇家专用的药物。
墨的作用与故事数不胜数。在这里,「墨」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有了它,我们与那些繁荣岁月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
奇怪的是,如果失去了这些荡气回肠的故事,「墨」本身的趣味便也减了几分,孤零零的,少了滋味。
秋风起兮,温了一壶茶,茶香醉人,笔、墨、纸、砚已备,放上悠扬婉转的一小曲儿,只等落笔了。
• T H E E N D •
文/编辑 | 季佳希
图片 | 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