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散文心情随笔
司南:所有的选择,无非一个“舍得”——记我的2018

司南:所有的选择,无非一个“舍得”——记我的2018

作者: 司南慢花园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20:53 被阅读10次

    题记:写于2018年最后一天的文字。送给自己,也送给所有奋斗中的你们。

    天终于冷起来了,毕竟,2018年的最后一天了。即使在一向温暖如春的南国,人们的脖子也缩起来了。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晒雪。那雪,虽然离我久远,但我也明显感觉手指头的僵硬。我一个人疾步走在这凄冷的水泥马路上,健步如飞。就在出来之前,我还给大宝穿戴和梳洗干净,把家里的事情安顿清楚。时间对我来说,仍然如此宝贵,但我心里的火种似乎燃烧得更为热烈。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时常陷入一种焦虑中,是对时间的恐慌,对知识的饥渴,也有对自己的苛责。我回望过去的自己,总感觉不那么好——或许说,原本,我可以更好。但近来,我的心态有所改观。所有过往,皆成序曲。好与不好,不必纠缠。我只看将来,嗯,将来,我可以好一点,我可以比现在的自己好一点。

    回望2018,似是平静如水,安稳如常。职场、育儿,仍然忙碌困顿。但我的内心却如奔腾的海洋,有恣肆,有回旋,有波涛,有坚持。这一年,我做出了几个重大的改变。这让我感觉有一艘航船,开始从温暖的海港驶出,正朝着广阔的大海出发。看惯了人来人往的一日三餐与艰辛日常,它开始迎接海面那瑰丽的日出日落。

    第一个改变:彻底告别那“欲罢不能”的“微商”事业

    我之所以用上“事业”二字,是因为我曾那般坚持和奋斗过。我是真把它当成一门事业去思考过。做事情投入是我的优点,也是缺点。方向不合适的投入,有时候只是损耗。我不说方向对与错,而只说是否合适,是因为我想,有些事情你不去尝试就不会知道是否真正是你想要的。如果说五年前的实体店尝试是为了实现我心中的“生意梦”,那么接下来长达五年的“微商”事业,是我这“生意梦”的余温。这余温,确确实实带给我一些奋斗的实在感。

    我之所以在“微商”二字上加引号,是为了突出强调,更是因为这余温还有别层含义。我不是朋友圈里流行的“微商”,我是介乎于传统与微商之间的小小生意人与分享者。我很用心地为人们找货,供货,而后又脸皮极薄地以非常低的利润推荐给人。我参与课程学习,也自己买书学习,学经销,学管理,学带团队,学着如何让自己脸皮厚一点去沟通。曾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戴着耳机听课,一页一页地做笔记。

    因为努力,我曾经创下一周零售出二十三个泰国乳胶枕头的业绩,成为团队销售冠军,而这枕头的零售价是四百五十元一个。我想,虽然它不算贵,但很多常人还是无法接受。因为用心,我一天也售出过八百双棉袜。要知道,我并不是专业销售人员,而是早九晚五的职场奋斗者,是备受孩子们喜欢的朝九晚五的传道受业解惑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回想起来,仍然是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永远是家里起得最早的那一个。而当所有人都觉得今天发不了货就明天发的时候,我仍然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坚持“人家早点收到图个踏实”。像个男人一样扛过货,像专业财务人员那般制作Excel表格进行过数据分析。

    它让我“欲罢不能”,这话不假。否则,也不至于五年的时光走走停停。转账收款之间那红色的数字还是会让人有种瞬间幸福的错觉,当然,也让人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除了这个数字的来回,还有人们选择的肯定,那里面包含着你的眼光与审美。

    五年的业余时间,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自知。五年,我积攒了固定的商品供货资源,积攒了一大批“铁杆粉”。我感谢这批人,而很多也因此成为了我的朋友,真正人生意义的朋友。

    这种小小的“生意”和“事业”,不可能实现所谓的“管道经济”,也不可能让你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更不可能实现所谓的财富自由。但是,它让我感到自己很“聪明”。它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

    回想起走入这条路的契机,不过是好友父亲的蜂蜜有三十斤滞销。而我,整理了一个小文案,为其蜂蜜弄个“老父牌”,一天销空。

    是的,有人说我很适合做生意。包括亲爱的家人们。他们甚至说我不应该读那么多书,因为书让我思考太多,书让我别别扭扭,书让我不敢大胆地勇往直前。

    但我仍然感谢书,是书让我不管做什么都葆有那么一点情怀。是书把我唤醒。是书让我获得思索与安宁,拥有广阔与丰富。

    如果说做什么就像什么,做什么就仿佛你的额头上贴了张什么标签就是一种成功的话,那么,我大概也算得上成功的。那段时间,吃饭、聚餐、约会,人们见我都是咨询我这个所谓的“专家”。我感到,我的额头上真的贴了一张标签,无时无刻不在宣告着我这里有货!

    但这标签让我不适。我在人群里,常常感到身上有刺。我想把这刺一根一根拔掉,可是拔不掉。因为这刺是无形的,是看不见的,是精神的。

    我带着这一身刺在2018年的夏天回到了故乡山里。那段时间,我看流云,沐星光,听鸟鸣。我的手机常常被我遗忘在阁楼上。但我感到很幸福,这种发自内心的,从心底溢出来的幸福。

    过去的时光里,我没时间变美,没时间陪娃(甚至大宝在画画时都给我画了一个长着手机的帽子,只因为我经常要用手机跟顾客沟通),没时间阅读与写作。我感到心虚。这种“虚”,是站在人生路上,无论回望与展望,都没有底气的虚,是幸福感越来越少甚至荡然无存的虚。

    从山里出来,我乘坐着一辆绿皮火车回城。火车那么慢。它让我想起那首《从前慢》的诗。我打开手机,仍然有找我要货的小伙伴,他们的真诚与信任与期待仍然感动着我。但我没有回复。

    火车继续前行。走到一个叫做清远客栈的地方。我拿起手机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我满含热泪又依依不舍地告知大家,我的店铺从今天起歇业了。

    回到城里还是有好友找上门,有些是让我加入他们的团队的,有些是说能给我供货的……如此,我的心再也没有激荡出半点涟漪——我的那身刺已经彻底脱掉在山里。

    那一天是2018年的8月19日。又过了几日,我在满心虔诚的感激里解散了过去建起的所有分享群组。9月的一天,一位过去的“死忠粉”私信给我点了个大大的赞。她说,你的干脆利落很棒。我说,其实生意本身不可怕,怕的是消磨了情怀,失去了生活。

    第二个改变:内心深处告别所谓的“仕途”

    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姑娘发誓说自己找对象,不找医生,不找军人。但最后,这位姑娘找了一位军医。我想,这故事证明了两点:爱情的力量和命运的滑稽。

    我在求学时,也曾说过,今生不从事行政工作。然而,命运阴差阳错,也做起了行政,并且是本单位的行政核心部门。我去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怀疑我是有什么关系才进去的。

    梦想照进现实,总有折射的反差。但我挺珍惜这份工作。或者潜意识里,我是想用工作来证明自己。从学校里出来时,如父如母的导师和师母跟我说,你很单纯,但单纯也是好事。我说,我会准备一个笔记本,一日三省吾身,把自己犯过的错都记下来,争取下次不犯。

    一路长大,父母含辛茹苦,我从不逾越规矩半步,所有的流光溢彩都是在规矩的方圆里散发。我珍惜这份工作,因为父母满意,也因为自己骨子里的不服输。又或者,我想看到有一天老父亲在说出我的名字时那一脸的傲气。

    为了这份工作,我付出了很多。我轰轰烈烈地奋斗过。也曾成为了单位的所谓“红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热气腾腾的奋斗里,不曾想过未来。

    十来年的日日夜夜,靠一颗敏感的心捕捉,把一些不想说的话说得很漂亮,把一些不想做的事做到满意了他人也对得起自己,却发现,一切并不是难事。是的,都不是难事。但你看重了这个,就会看轻了另一个。当一个重大机遇降落到你的面前,让你在孩子和工作之间进行选择时,你会怎么选择?我曾选择了工作。但这种稚嫩,尔后多年我才看透。

    所谓的红了又如何。桃红柳绿又一春。没有人能顶得上几个春。权力的布局与倾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届届轮回,渐渐让我看透了“行政”二字的真正含义。

    高处不怕寒,而是对我已然没有吸引力。

    我时常感到自己像一个飞到高空的气球,看上去很美,很高,但随时都可能爆炸而一落千丈。它甚至比不上风筝,风筝有根线,总能找回,而它,浮浮沉沉,在哪里,去哪儿,并不知。

    所谓的选择,从来都包含心灵深层的思索和痛苦的裂变。在最迷茫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初心。我的“初心”是什么?我有过“初心”吗?我的“初心”现在在哪儿?

    我开始想起那些幸福的片刻。

    十五岁的时候,我因为同学的姐姐而对文字产生迷恋。那个暑假,我伏在凳子上写了一篇《故乡的泉水》,然后一笔一划誊写好,忐忑地投到邮箱。紧张的高考复习让我渐渐将此事遗忘。直到放假回到山里的那一天,邻居那个叫“笑笑”的女孩从家里拿出一张报纸,告诉我她在上面见到了我的文章和名字。她说出的是我的全名,三个字的大名。而那个名字,此后我再也没用过。

    十八岁的时候,躲在教室的角落写散文,虔诚地投到电台的夜读节目。二十岁的时候,我已经大学毕业来到另一座大城市深造,拥有了人生第一台电脑后,我在写论文之余,也敲下了一篇小说,它的名字叫《穿越了歌声,穿越不了爱》。糊里糊涂地,它竟然被发表在《青年作家》上。它给我寄来样刊的同时,也给我寄来了一笔当时可称巨款的稿费单:290元。

    也还记得,在哐啷哐啷一路向北的火车上,接到编辑的电话,告诉我那篇叫做《在孤独中飞扬》的文章已被《大学时代》采纳,不要另投。我清楚地记得,那一火车的喜悦伴随我一直走到了终点。

    原本,我可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但尘世纷扰,人生诸多中可能在朝我招手。我就朝着招手最厉害的那个乖乖地走去。摆在前面的路,就像一片洁白的雪地,怎么走,我不知道。但我总想看看,自己的人生到底有哪几种可能。闷头一鼓作气一竿子插到底从来不是我的作风,虽然它是成大事的最大优点。人们给我赐了个绰号“爱折腾”。我似乎确实爱折腾,一天不折腾就心痒痒。那时候住宿舍,床和沙发和柜子,过阵子不挪个位都不舒服。“爱折腾”如若用得好则是创新,如若用不好则是无定性无恒心。

    我懂得这些是多年后,在我将雪地踏得七零八落一片混乱之后。我以为我是甜甜的一枚苹果,却发现做柠檬让我更快乐。我以为我是雏菊,却发现山里城里随处可见的那株普普通通的紫薇更契合。如果是柠檬,我的方向不是变红变甜,而是变酸变黄啊!如果是紫薇,我就不要向玫瑰学浪漫,向牡丹学雍容,向雏菊学朴雅,我的方向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紫紫的就好!

    坦然地、尽情地做自己就好啊。

    不想吃的饭就不吃吧,不想说的话就不说吧,不想见的人就不见吧。虽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做不到百分百的洒脱不羁,但仍然可以保持内心那百分之七十的孤傲。

    那么,想喝的酒就喝吧,想做的事就做吧,想读的书就读吧,想写的字就写吧,想见的人就赶快去见吧。就算没有人喝彩又怎么样?你可以自己给自己喝彩。毕竟,人生所有的可能最后都只是一种可能。人生所有的路最后走出来的都只是一条路。而所谓的“仕途”,从来不是我的初心。

    第三个改变:将困扰视为梦想的“后坐力”

    也曾有过无数次辞职的念头。以为一辞职万事休。以为一辞职,自己就能飞起来。

    诚然,工作的繁杂与对精力的消耗对我构成了莫大的困扰。比如,每天精力最好的上午要耗在事务性工作甚至职场的客套寒暄之中。而下班后精力又难以支撑起饱满的情绪,体力与激情都难以调动。

    在摄影师严明的书《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里,我第一次接触到“后坐力”这个词:“工作比较忙的,并不一定没有时间创作。而能在束缚中完成艺术的,应该比解了套的人要付出双倍的心力,理当收获双倍的钦佩。能把日常的苦闷转化为艺术的,那更是牛逼闪闪的才华。有艺术家能把环境束缚当做‘后坐力’,他们的敏感直接原地爆发了。”

    “后坐力”这个词让我冷静下来。我开始对那令人讨厌的工作充满感激。而一感激起来,我就发现其实它也没有那么令人讨厌。起码的,它养活了我,并且帮助我尝试了人生的某种可能。换个角度想,它养活了我,就等于养活了我心头的那点光。

    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的活着负责。不是所有的才华都能在一开始就有能力支撑起强大而闪亮的梦想。好好活着,有尊严的活着,每一天才会有希望。社会角色决定了我们,不仅要自己好好活着,还要尽力让妻儿老少好好活着。这是生活。生活本身正是最高级别的艺术。

    我和很多人一样,坐在电脑前做着枯燥又恼人的工作时,会羡慕那些自由职业者。他们似乎总在理想的状态活着,比如一边旅行一边写着有趣的文字,一边收获了丰厚的粮食。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了解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发现他们“自由”后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如何养活自己。他们在实现梦想的同时,也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营生”。所谓的渐入佳境,不过是让自己的梦想与现实重叠的面积越来越大,到最终,梦想真正照进了现实,让现实亦能金光闪闪,无拘无束。

    被现实打败而产生的思考和抉择是建立在“此路不通”与“此路无望”的基础上。强者的抉择应该建立在“此路可通”或者尚未迈开步子前。

    我仍然认真地准备职场竞聘的稿子,并且端正地站在讲台上字正腔圆地讲述。而对那些或真或假的赞誉,我已不在意。

    我开始积极的思索是否需要离开这个核心地,到僻静的地方去“凉快凉快”。是的,热久了会发昏。凉快是好事,是真正的“后坐力”。

    第四个改变:阅读和写作渐入内心

    我曾一度痴迷过公号文。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目不暇接。我跟着别人哼哧哼哧地一路朝前。

    早在2015年,我就一个人慢慢摸索,建起了公众号。不懂运营,不懂效应。只是有个美好的想法,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后花园,修身养性,交友会友,并时不时鞭打一下自己的懒惰。

    随性而行的我,看似非常努力,其实却是有股子惰性,需要不时鞭策一下。

    那时候公众号的红利期早已过去,却也还有一股余温。有很多人利用这股余温一跃而起,成长为了灼热的太阳。比如公号届的咪蒙,等等。

    我也曾写出过一些“10万+”,说的是阅读点击量。有几个大号找我要稿,我也晕乎过一阵子。想当然地以为,如果我写下去,也会有人给我打赏呢,也会有人找我做广告呢。仿佛接不接广告是检验公号文优劣的唯一标准。

    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精力、体力、毅力和热情,完全可以把公众号做下去。当然,这个更多的是说“运营”,而非“创作”。我从来不排斥钱(应该也没有人会排斥钱),公众号做得好而盈利的,都是了不起的有才华的人。

    我也曾不管白天黑夜地奋战过。在我的公号里也出现过好些从未谋面的“铁杆粉”,“铁”到她一打赏,先生都会醋意横生地感叹一句:你看,谁谁忠粉又打赏了。

    当然,时间不允许,精力分不来,才华也不够,终究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更新着了。有人曾笑说,你这一周一篇,刚涨上去一点,又停更,谁等你。

    也试过增加更新的频率,实在牺牲太多。而且为了写而写,就像任务,总不如意。

    了解过日更的公众号主,来大姨妈时卫生巾都没时间换,打着点滴也不忘打字。其奋进精神可嘉。生活里只有一件事。“臣妾做不到”。

    没有人会在原地等你,就像爱情。但是,如果他想我了,想找回来了,我却一直在原地等他。我从未改变。

    赚钱之道在于“趋势”二字,顺势方可成功,顺大势、趁早势,方可大成功。但是时代性太强的东西,往往也容易被时代覆灭。

    我想利用有限的时间探究一点有生命力的东西。就算点赞率低亦无妨。至少,那是自己心上开出的一朵朵花。

    2018年,我开始褪去在文字里的胆怯与卑怯。我想在文字里心无杂念地起舞,无所顾忌地飞扬。

    虽然我仍然会有种时间的紧迫感甚至焦虑感,虽然我在对比他人的成绩时也会有种颓败感,但我已经懂得了提醒自己:慢慢来,比过去的自己好一点就可以了。

    第五个改变:健康事记心上

    春天的时候,身边一个人得了重病。引起了一阵骚动不安。大家纷纷拿出检验报告细细查看,询问医生。

    人到中年有如机器负重与耗损,各种不适与修补之处越来越多。所谓的爱自己,首要的是爱身体。爱自己的身体,其实也是爱爱你之人。

    好好活着胜过一切。停下你手中的笔,放下你手上的活,休息一下吧。

    个人这个小公众号更名三次,与其说是文学理念与个人精神状态的改变,不如说是健康理念的改变。

    “深夜里听到乐声”是才女林徽因的一句诗。林徽因的才华遍及小说、戏剧、舞美、建筑、翻译等多个领域,是大才。当然,她很惜时。要知道她只活了51岁。而人们常常提及的反面就是陆小曼。陆小曼戏唱得不是一般的好,画画得也不是一般的好,而且,她也写了戏剧等文学作品。可是都是半途而废。她喜欢玩呢,抽大烟,搞交际。她的成就仅限于人们在提起徐志摩时想起她,当然她的后半生为整理徐志摩的诗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林徽因是在文学史和建筑史等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

    才华不如人,但是我也天性随意,有点懒。所以,我想以此来鞭策自己惜时一点,刻苦一点。又加上“深夜里听到乐声”的意境符合那种夜深人静遇知音的感觉,就欢欢喜喜的“据为己有”了。

    可我熬不了夜。我是典型的“老人作息”。要早睡早起。即使不早睡,也仍然是早起。但是,白天要工作,不熬夜怎么写作?

    于是,逼迫自己坐到电脑前。好在文字本身就是我最好的提神剂。我居然也一次次的熬起了夜,也一篇篇地写了不少的文章。有时候,为了赶推送,搞到下半夜还在排版。忙完推门进卧室,一片均匀的呼吸声。

    发现身体出了些问题后我去看医生。医生说,遵循自己的作息是最好的养生。跟着自己的生物钟来,熬不了夜就不要熬夜,不然身体会发出反抗。

    难怪精神越来越差。因为睡眠时间越来越短啊。比起好好写作,我更想好好活着不是。

    不能晚睡,但我可以早起。于是就有了“司南的四点书房”。打了鸡血似的,要求自己既然早起,不如每天早上四点就坐到电脑前。

    这剂鸡血打得太猛,很多时候两三点钟就醒来干活了,很多时候活干完了曙光还未出现。好是好,可是,那漫长的白天怎么办?支撑不了,就硬撑,硬撑下去就成了透支。亚健康状态越来越严重。

    要行动起来。身体好了,才能跑得更远。身体是“1”,其他都是“1”后面的“0”嘛。

    于是就有了“半片时光一阙香”。毕淑敏曾在《女人什么时候开始享受》一文里谈过,最好的爱自己是每天给予自己一小段闲适的时光。

    所以,无论多忙碌,这片时光该有。没有,也能挤出来。挤不出一片来,那就“半片”。在这半片时光里,给自己的心沐浴更衣,焚香打坐。

    一切慢慢来。不在给自己压力,而是一点一点前行,一件一件完成。

    早上醒得早也先躺一会儿,如果再睡不着也不给自己压力,就看一会儿书。搬了盏落地灯到床头,看书也不至于打扰家人休息。往往看着看着又困了。熄灯能再睡会儿。醒来时,会神清气爽。

    与此同时,我开始了跑步、泡脚、八段锦,还有敷敷面膜。下载一个跑步软件,哪怕是陪着娃散步,亦可甩开膀子跑起来。一点点积累,看着跑步软件里的公里数一点点增加,看着每天行走的步数一点点变多,身体的舒畅感和心里的喜悦感都会蓬勃而生。

    第六个改变:果断将大房子换成了小房子

    曾经对大房子特别渴求,因为想要个很大很大的衣柜,里面整整齐齐地挂着很多很多美衣;还想要个很大很大的书房,里面排列着很多很多的好书,自己可以坐拥书城。

    然而,住了一段时间的大房子(虽然不算特别大)之后,就对大房子失去了兴趣。所谓的读书与写作,不会因为你有了书房就变得更好。所谓的变美,也不会因为你的衣柜大而有所提升。关键的是心情,是激情,是美丽的心情,是饱满的激情。

    如果没有爱,再大的家也不过是个休息地。

    小房子是学区房。方便了先生上班,孩子们上学,一举两得。不像现在一家人多的分散与奔波。对学区房我并不迷信。但是此举却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些执念一旦放开,就会万事皆通。

    因为房子的装修问题,费了不少神,也耗去了不少时间。但,好歹也可以算成是2018年的一大成绩与改变吧。

    第七个改变:我觉得我成为了一个好妈妈

    我不是最好的妈妈,但我觉得经过2018年的改变,我又回到了“好妈妈”的轨道。

    当初怀孩子的时候,满心喜悦,手写日记,每天一篇,不间断。所以孩子到来时,日记写了一大本。

    孩子出来后,我准备了另一个厚本子,打算一笔一划有关孩子成长的美好记忆。不过手写实在是太慢,后来就改成了电脑写作,频率也变成了偶有一篇,有感而发。

    孩子两岁半的时候,我还整理了一篇有纪念意义的孩子的阅读清单。

    做一个好妈妈的心,我从未改变。有了二娃后仍是如此。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抵不过孩子教育的失败”。而这教育,有一半以上是家庭决定。家庭中又有一半以上是由妈妈决定。

    然而走着走着就会忽略了这一点。太忙了,并且常常会想,等我忙完了再来陪孩子。可事实是,你要忙的事,永远都忙不完,而孩子的成长却一刻也不间断,不等人。

    开会、办公、沟通、看新闻、读文章,手机永远拿在手上,怪不得孩子画我时只想起手机。

    携娃从山里归来,我就迫切地想要改变这一切。

    将娃的学习与品格的培养进行梳理,在表格里规定自己的陪伴时间。

    春夏秋冬按季度将孩子的衣服打点整齐。

    给孩子的班级分享故事《忘了说我爱你》和《花木兰》。

    陪孩子在周末搭帐篷,野餐。

    带孩子参加音乐会,听孩子说古筝与古琴的区别。

    观察和探索孩子的兴趣,陪伴孩子学习音乐、英语、舞蹈、绘画等。

    孩子身体不适,及时带去看医生,督促按时吃药,一次不落下。

    开设“文学启蒙与熏陶”课一期,“孩子的语文课”(与另两位妈妈一起)。

    基于自己育儿的经历和看法,在千聊直播间开设公益课《家庭教育如何激发阅读兴趣并培养阅读习惯》。

    基本做到每天最少陪娃们一小时,不拿手机,就在户外奔跑、散步,玩躲猫猫等。

    在2018年的37篇推文里,有三篇是完整的育儿文,虽然不多却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和用心的摸索。

    ……

    做得越多,发现自己越“静气”。不急不躁的,我感觉自己又是个“好妈妈”了。“静气”的妈妈,才不会盲目攀比,才会从容前行,才会知道一步一个脚印,才会看到孩子身上越来越多的优点。

    那一天早上,我问曾给我画上一顶“手机帽”的大宝:你觉得妈妈最喜欢干的事是什么?

    大宝回答:看书,而且喜欢陪我看书。

    这个转变,还好,不算太晚。

    第八个改变:葆有学习热情,对知识的饥渴感与日俱增。

    2018年,我建了一个微信群,也就是我的“半片时光读书会”。里面有一百三十多个人。有些是我拉进去的。还有很多是自发进入的。在群里,我们一起探讨育儿,分享读书。

    虽然因为时间原因,我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的成员也并不多,但已有了固定的“真爱粉”。不止一次有人对我说,这个小小的角落是俗世的一股清流。我感到很高兴。我在这里,除了认识一批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之外,更多的也是鞭策自己,督促自己,好好看书和学习。

    2018年(主要是下半年),我共主持了三期读书活动。第一期是一起读龙应台的《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第二期是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第三期仍在进行中,共有十本书籍,我和我的伙伴们坚持每天打卡读书。

    将来,读书会的形式会更加多样化,线上线下都会有。但目的只有一个:读书,成长。

    我们常常会感叹读书没有时间,或者感叹根本沉不下心看书。读书会的活动给我们一种外力和紧迫感,让我们等车时看书,坐车时看书,醒来第一件事是看书,睡前最后一件事也是看书。再难看的书也看得起劲,再多的书也想一部一部啃掉。看着看着,想法也会越来越多,而此时,想看的书也会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会越来越广,对知识的渴求也会越来越强烈。

    2018年,我看的书大约有30本,并不多。有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这类,也有雪小禅《我只想美好的事物低头》这类,还有《万历十五年》、《从文自传》、《三大师》、《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等。

    2018年,我报名参加了吧啦创想课堂的“手机美学摄影班”,坚持听课,摸索,和拍摄。

    2018年,我看了一些电影和片子,有老电影《霸王别姬》等,有《找到你》等,也有纪录片《小镇故事》、《风味人间》等。这一年,没有看电视剧。不是贬低电视剧,是实在没有时间。

    2018年,我在喜马拉雅购课学习共50集,共作笔记22页。听这些课基本都是利用走路和坐车的时间。

    ……

    2018已剩最后几小时,而我也不知不觉写了快一万字。

    凡是过去,皆成序曲。翻开这一页,期待崭新的2019,从容前行,向美,向光,向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司南:所有的选择,无非一个“舍得”——记我的20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jo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