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来无事,看了蔡志忠先生在《一席》中的演讲,让我对他有了一点点了解。不需要其他的资料,仅凭蔡先生半小时的演讲,就足以让我对他的人生产生深深的嫉妒感。
让我产生嫉妒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他的爸妈从来没有打过他骂过他。
大多数父母也许都不会打孩子,但是一定会骂孩子。
蔡志忠回忆小时候的场景,他贪玩忘记了回家吃饭,路上不断有人对他说“糟糕了!糟糕了”,但是他回家后吃完母亲留给他的饭之后,马上又去玩了,爸妈从来没有因为此事说什么。哪怕他15岁那年辍学(他当时成绩还蛮好)去远方从事职业漫花的工作,爸妈也没说什么,只是在他离开的早上给他准备路费。我觉得这充分表明蔡家爸妈对孩子的无限信任。
我觉得我爸妈待我很好,唯一一点不好的就是他们总是在我犯错的时候骂我说我,在我想要做什么新的事情时对我的能力表示质疑。例如我小时候是个特别爱问问题的孩子,所以终于有一天把我妈问烦了,她对我说:“你发现你这孩子怎么老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啊?”从此之后,我再也不问问题了,因为潜意识觉得问题多的小孩子很讨人厌。
大了以后,我有自己的想法了,想出去玩,想带新朋友回家都要受到爸妈的管制和猜疑。自然后来性格也越来越内向,很多事情要是没有一个好结果,绝对不告诉爸妈,因为不想听他们说我瞎折腾。
第二,蔡志忠四岁半就知道自己一生要做什么。
蔡先生讲他小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将来长大要做什么,只有三岁半的他不知道。农夫的儿子知道他将来会种田,于是早早地随父亲下地干活。其他的小孩子大多都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唯有瘦弱的蔡志忠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人说他可以去捡牛粪,他觉得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他趁无人时躲在爸爸的书桌下努力思考,一年后,也就是他四岁半的时候终于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决心要画画。这个决定,让他15岁就成为职业漫画家。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我们找工作只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再问深一点,就是活得更好一些。可是世界这么大,活法千千万万种。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快乐一些,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然后一辈子干下去呢?
我们在幼儿园,在小学,在中学都说过写过自己未来要干什么,但是几乎所有人在成年后都遗忘了当时的梦想。就算记得,也没有几个人能坚持到底的。
蔡志忠的幸运在于他一辈子除了出生不是他决定的,其他所有事都是他自行选择的结果。
第三,好奇心和专注力。
蔡先生一生除了画漫画之外,他还对许多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例如他对数学有兴趣,就将微积分用漫花画出来,声称“要是看他的画一定可以理解微积分,数学很容易,你觉得难,只是老师不会教”。他三十几岁的时候对物理产生兴趣,于是关了自己的公司,潜心研究物理学,发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问题……此外,他本人在中国文化,日本文化,佛学,语言学方面都有相当不错的成绩。
强烈的好奇心让蔡志忠对许多不同的学科产生求索的欲望,而他高度的专注能力让他的学习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作为普通人,我们一生的悲哀在于既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又不能将喜欢的事情持续地做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