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这句老话用来描述今时的世界,是再贴切不过了。没有人会再怀疑,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每个人都已经浸泡在了信息的海洋里,都已经成为一块吸饱了知识的海绵。爱学习的也好,不愿学习的也罢,都已身不由己地卷入到滚滚的信息洪流中,匆匆向前。现代人最常面临的,是如何在开启了竞争模式的人生斗场上,给自己快速充电,跨越成长,功成名就,这是多数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存选择。于是,常看到,多读书、多写作、多分享的提议,一种让学习的知识为己所用,改变自己真实世界的流行趋势。为此,不少人制定了读书计划,写作计划,分享计划等等一系列人生规划,希望能够通过多读、多写、多输出来成就自己的人才梦想。其实,这已是现代人挣扎于迷失心灵下扭曲了的知识焦虑。
不可否认,学习或者读书很重要,将心得体会输出分享看似也能给自己带来心理满足。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多学多输出跟真正的改变人生还是不能简单关联的。人是复杂的,人生既是一种趋势,更是一个过程。对于真正想改变自身命运的人来说,更关键的其实是对知行合一的践行。你学了,输出了,不代表就在人生实践上达到了。所以,对于学与输出的认识,还是要客观些,不能盲从,应该根据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总结出能改变自身行为的方法。读书,只是在思维认知上提高了水平,拓展了见识,但是,真正改变自身的关键是要持续地付诸行动,而且不断反省改进才行。
同样,多输出、多写作是可以锻炼思维的敏捷和作文的能力,但是否能够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却还有探究的必要。古人常说“言多语失”,慎言慎行;对于写著,古之圣人都是“述而不作”,像孔子、佛陀,都是不著文字,不落言筌,可见,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也会有境界的不同。人脑很强大,但对于信息的处理上,却并不是硬盘式的记忆为主,而是化学反应式的信息加工。通过输入的各类信息,分流不同的使用性能,各种性能分工协作,整合出不同的人生溶剂,既有需要记忆使用的,更多的是要提炼合成新元素——智慧分子,用于不同人生场景的指导和校正,发挥人性的最高功用和效能,进而自我完善和成长。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对信息地处理以及对悟性和智慧地提升,需要的是更多地深入思考,凝练,格物致知。所以,输出和写作,是否是在深入成熟的思考下进行的,是否理解融会了所学的精髓,是否结合了自身所得,这其实就是对输出时机、输出品质、输出层次地把握,古人说“文以载道”,不要只是锻炼了有限的方法手段,而对于智慧的增长和人情世故的练达通会却无有增益,那就是贻笑大方了。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实,对于学习中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使用各种技巧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所读所学的书和知识有多少结合了自己的人性、人格,提升了心灵高度和境界,影响了对生命和价值的认知,改变了思维和行动,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这才是塑造高品质人生的良方。此方培养出的是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练达人情、圆融处事,不御于外物,不流于时俗,与时俱进,逍遥于天地间的高级生命体。对此,最佳的证明可见之于历史:古时的书远少于今时,古时的人能读到的书更不如今时,古时有机会读书的人比起今天义务教育和知识爆炸下影响的人好比小巫见大巫。然而,古时成圣成贤者名动青史,诞生的学问大家、大儒、道德明师之品质和数量,今时难及。试问,这是读写多少而影响的吗?相信有识之士都有自己的认知。
怎样读书学习,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书读得少,不见得没学问;没读书的人,要做的也不是自我轻贱;有机会多读书的人,不用沾沾自喜,读了很多书的人,更该心怀感激,静心思考。人不是工具,更不是容器,人的价值远高于自己所能认知到的价值,人应该是有崇高生存目标和普世价值观的群体,是应该能引领众生追寻生命的高度和品质的智慧体,人的价值本该远远高于人生的价值,如此,才可能坦然地接受“万物之灵”的尊称,才能成为俯仰无愧的最高生命。
人生而宝贵,在自我实现的人生历程中,不忘初心,自我完善,是最难能可贵的。在繁杂多变的世界里,无论每个人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生命地尊重和对自己地清醒认知,都应伴随一生,勿负勿弃。人生成长离不开知识,但更应持守的是作人的品性和良知;知识武装了人类探索世界的能力,但是,知识不应该成为束缚和制约人类思想和心灵自在的枷锁。大自然中,老树新花同含生意,秋虫春鸟共畅天机,人是自然的骄子,也许,在世界的喧嚣繁闹中,一份高尚的节操,一个无悔的情怀,一份宁静的心境,一缕从容的微笑,才是真正明达的人向往的人生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