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一场教学现场会,如果不是这篇文字记录,我都忘记这件事了。再次证明文字是记忆的保险柜】
正式地,教学现场会如约而至。
昨晚一个人在家,头晕,喝了两大包板蓝根冲剂。将稿子捋了好几遍,并且还试着说了几遍,一是为了计时,二是为了让发言更顺畅一些。
感谢那两包板蓝根,早上起来感觉很好。
考虑到ppt还没有拷到会场的电脑上去,所以还是决定早点去学校。
装好ppt,打印稿子,吃早餐,稍微“拾掇”了一下仪容,8点半准时出现在会场。发言之前的任务是陪同专家听课,这绝对是一件美差事。
我们的主持人强哥声音非常好听,又很有文学功底,整个主持,让人感觉很正式,很有味道。
第一节课,阿敏的《生活中的推理》。只摘录几条参会人员的反馈就能够知晓上课情况。“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充分打开思路,和老师一起找到要点,寻找到正确的方法,很好。”“课堂安排紧凑、合理,孩子发言逻辑能力超强,总结语言表达清晰。”陪同专家,他会将某一个细节指给我看:“老师说信息和结论,但是问了几个孩子,孩子说的是分享自己的想法,与信息和结论没有关系。”明白了,这些地方就是老师的“自以为是”,我也常犯这样的病,且觉得不把这些事情上纲上线地拎出来,似乎这个老师就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中途学生分享很顺畅,老师又加进来一个问题,专家说:“你看,这个问题是老师给的,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没有必要。”听专家及时评课,收获还真不一般。当中,专家也记下了学生的一些精彩发言,比如:“我的方法和前面那位同学一样,只是我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我学会了表格法,以前我只知道用文字写呀写。”专家也用镜头拍下了学生上课开心的笑脸,因为课堂上孩子们很放松,乐于表达乐于分享。印象里,那个叫雅婷的女孩子不停地争取机会回答问题,真好!孩子们的发言让听课的人都很兴奋。这是真实的课堂,可以触摸的课堂。
第二节子华的英语课——《welcome to our school》。一直都是很有激情的年轻小伙子,英语课上丰富的肢体语言,发音绝对纯正,听说练都到位。只是,站在分享理念的课堂来看的话,老师的让位意识不太够。专家说事先老师准备给示范之后才让学生小组活动,这次没有给示范,学生还是能够寻求办法解决问题。全班分享的时候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一件挺正常的事儿,可是在没有转变观念的老师看来,就得老师一步一步铺好了路才让学生去走,非常担心学生犯错误。当转变观念之后,才会发觉课堂就是让孩子犯错的地方,你老是预防,怎么能行呢?一定是放手让他们去尝试才会印象深刻。上面这段话是我与专家聊课的时候说的,他问我你能上一堂英语课吗?我哪行啊?我那英语水平怎么可能。
第三节燕子的音乐课——《欣赏<加伏特舞曲>》。听过燕子的音乐课,上次那节音乐课把我听得热泪盈眶,今天同样如此。音乐室里早就坐满了人,我和专家都是站在讲台前听完这节让人很享受的音乐课。一段一段的放,一段一段的感受,一段一段的表达,一段一段的体会,表情、肢体,到乐器,用孩子们的方式来欣赏这支舞曲。老师画旋律线,然后碰铃、沙锤等乐器派上用场。想起我们的小学,只是在大礼堂全校教唱《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就算是音乐课,现在孩子的音乐课是多么的高级,那么多的曲子,那么多的体验,怎能没有气质呢?专家对燕子的课也很欣赏,只是如果再放开一些,让学生去画旋律线,会更好一些。
然后是三个人的汇报发言。我是第二个。去到主会场的时候,阿宁已经开讲了。看阿宁自信的汇报,我的内心忐忑一片,因为这篇稿子一直还处于一个人的状态,担心站位不够,或者其他原因。确实在忐忑中汇报完,知道自己的声音并不好听,语速还可能有些快。不过,总算完成任务,因为一开始就定位于任务。只是,下来之后马上接到一个新的任务,我的那篇稿子准备用于区上的督导材料里,督学告诉我说算是约稿了。
午间陪专家吃饭,聊天甚是愉快。
专家午间休息,我得以安排我后面的课。因为准备明天动身去深圳。
下午,三位专家的讲座,听得津津有味又若有所思。还是记得文质先生说过,一个讲座下来,你能听到一个新名词或新说法就说明你很有收获。关景双院长的话启发我该如何去做一个主题式的研究,因为平时我的记录基本都是散碎式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关院长总是对我们寄予了期望:
泡小,把课堂放在社区与更大视野中共识
泡小,把教师引入专家及更高对话中共生
泡小,把教学让位学生及更新理念共享
在为师为学的路上,邂逅可能的“我”
任老师的分享,特别是一些镜头说话的事情,让我明白很多之前我不愿意干的事情,总得有个理由让自己信服才会去做,现在的人都是这么固执,有时还死不承认。
边听讲座,边做活动意见反馈的整理。这个教学现场会,之前做了一些筹备工作,尤其是编印教学简讯和会议资料,虽然不说完美但是尽心了,然后又是准备发言材料等等,每一次活动都是一种提升吧。
我在现场。这个现场与我有关。
每天的课堂我也在现场,我是否该换一种姿势来面对课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