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地美食读通鉴读史
老子|第64章 慎终如始

老子|第64章 慎终如始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6-08 22:00 被阅读0次

    【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本章挺长,讲的道理也挺多。有的版本把“始于足下”之前和之后分为两章。我们把本章的内容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见小而明、见微知著,在事情有苗头时即时处理,这样就不会留有遗患,也即“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个道理老子反复讲过,如第52章、第63章。老子认为,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在安定的时候,这个局面较容易维持;在坏的事情还没有出现苗头时,容易对付、处理;一旦出现了苗头,但事情还没有发展时,容易消除。特别是在治理国家时,要对整个形势进行详细考察研究,把各种情形都估计到,这样,一旦出现问题,便容易解决。比如,我们在第63章讲到“上医治未病”。韩非子在《喻老》中解读这个道理时,讲了两个例子,其一是晋公子重耳在晋国内乱出外流亡时,路过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郑国大臣叔瞻劝道:“这是贤明的公子,您好好待他,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劝道:“不好好待他,还不如杀了他,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郑君又不听。结果,等到重耳返回晋国当上国君后,起兵伐郑,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第二个例子是“假虞伐虢”,我们在前文中引用过。这两个事例,《左传》有详细的记载,其他史籍也有记载。韩非子认为,这两国的大臣都在祸害刚露苗头时就想出了办法,但两位君主却不采纳,所以两个国家战败了,虞国因此灭亡了。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脣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虞、虢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韩非子·喻老》)

    第二,凡事要从小事做起。老子说,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小苗长大的;九层高台,是用一筐一筐土堆砌起来的;千里远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个道理很通俗。荀子《劝学》篇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三,不要做做不了的事,不要有超出自身能力的贪欲。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己的能力,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否则必然失败。超出自己的能力而占有太多,必有灾祸,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同时,老子也没有教导人们禁欲,只是教导人们要少私寡欲。欲望太多,必然伤身。圣人们都是顺物、顺势而为,也就不会失败,不想着多占,也就不会失去。这个道理,老子也反复讲过。

    第四,要慎终如始。人们做事情时,很多人往往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在快要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开始时那么谨慎小心,就不会把事情办坏。“慎终如始”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商汤伐夏归来后,他的“左相”仲虺(huǐ)作《仲虺之诰》,劝勉成汤总结夏灭亡的教训,要“慎厥终,惟其始”,就是要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结尾,就像谨慎地对待事情的开始那样。《尚书·太甲下》中,伊尹告诫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意思是,譬如登高,一定要从下面开始,譬如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对民众的事不要轻忽,要想到治理百姓是艰难的;不要安逸,要想到你的权位是不稳的。谨慎地对待结尾,要像谨慎地对待开始那样。《尚书·蔡仲之命》也说:“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尚书·旅獒》则对这一重要思想作了更为形象地表达:“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另外,儒家的著作《礼记》中有“举大事必慎其终始”句子,《说苑》中也有“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的句子。

    讲完了这些道理后,老子说,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得道的人或者圣人,他想要的,都是别人所不想要的,而决不是那些奇珍异宝之类;学习那些一般人不愿意学的,从而来修正众人的过错。他们都是顺应万物的自然天性去帮助他们成功,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个人意志去强行做事情。

    我们再来看看韩非子关于“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的解读。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韩非子·喻老》)

    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玉璞,然后把它进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乡下人说:“这是宝玉,应该作为您的器物,不应被小人使用。”子罕说:“你把玉看成宝,我把不接受你的玉看成宝。”这即是乡下人想要玉,而子罕不想要玉。所以《老子》说:“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要把难得的财物看得贵重。”子罕,子姓,乐氏,名乐喜,字子罕,春秋时期宋国人,宋戴公后裔,宋平公时任司城,位列六卿,为官廉洁。

    但韩非子关于“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的解读则有点牵强附会了。一个叫王寿的人正背着书走路,碰到了一个叫徐冯的人。徐冯说:“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人的行为产生于当时的需要,聪明的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做事方法。书本是记载言论的,言论产生于认识,明达的人是不藏书的。现在你为什么偏要背着书本走路呢?”于是王寿烧了他的书并高兴得手舞足蹈。所以韩非子认为,有才智的人不用空言说教,聪明的人不用藏书箱子;不说教、不藏书是世人所指责的,而王寿重复了这样的做法,这是把不学习作为学习了。所以《老子》说:“把不学习作为学习,重新走上众人认为错误的道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第64章 慎终如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ao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