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心理服务师,需要哪些素养?其中之一是要有自己的理念。在做心理服务的过程中,秉持什么样的原则,采用什么样的风格,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意识。
具体说来,在做社会心理服务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艺术、人文三位一体的理念。接下来,就让我们细细拆解。
科学强调的是客观规律,也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心理学首先是一门科学,它建立在对人类心理普遍规律的认知和实证之上。七大姑八大姨也能帮你解决心理困扰,然而她们的方法只是基于感性经验,不具有可验证、可复制的特性。心理咨询师则跟她们不同,是要“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相比而言,社会心理服务的外延要更广一些,但也要依据心理科学,不能盲目乱为。
科学追求的是“真”,给我们以理性,使我们变得理智。然而,心理服务不能止步于此,我们还要追求“艺术”之美。艺术注重的是主观情感,它能够给人以感性,让人富有激情。人与人各不相同,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而社会心理服务正是面向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个体,因此无法对理论死搬硬套,只是要在看到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以理解和接纳来艺术性地影响到对方。
离不开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加不能没有的则是人文。心理服务要以人为本,因为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文情怀必不可缺。人文追求的是善,体现为人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把自己当人看,把对方当人看,双方才能互相信任,达成共识,并最终携手走向领悟之地。
以教育孩子为例,让我们看看科学、艺术和人文的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做父母的人都有体会,养孩子可是比造火箭还难的事。难在哪里?首先,要符合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包办替代,而是要尊重科学,适时而教。同时呢,教育还特别讲究艺术。孩子和孩子不同,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家的孩子压根没有可比性,只有看到并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才能因材施教,良性发展。具体到教育的过程,更是没有一定之规,具体尺度需要父母根据自家孩子艺术性的拿捏。而最最重要的,则是教育中的人文情怀。”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纪伯伦的这首诗道出了亲子关系的本质。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教育是爱的传承。深切的理解和尊重,体现了父母的人文情怀。
话题再扯回来,社会心理服务师在实践中要讲客观,讲规律,讲理性,尽己所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以便更好地理人性。而最终一切都将融于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之中。科学给我们以真,艺术给我们以美,人文予我们以善,科学、艺术、人文以及相对应的真、美、善,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
从来访者的角度看,人对现实事件的反应大体也可以分为三类。面对突发事件,率先启动的往往是人的感性反应,愤怒、惊诧、悲伤,这些情绪会本能地涌现。情绪过后,人才能冷静下来,开始思考,理清原委,判断形势,有效应对。而心理成熟的表现就是能够从感性反应更快地转化为理性反应。再进一步,当人能够超越感性反应和理性反应之后,还会产生悟性反应,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豁然开朗,坐看云起。
在心理服务的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会经历感性、理性、悟性反应的各个阶段,这三种反应也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那么,当来访者处于不同的反应状态,心理服务师要如何因势利导呢?答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假如来访者带着强烈的情绪来到我们面前,一看便知他正处于感性反应阶段,这时我们要在倾听和接纳的基础上,引导他慢慢冷静,以进入理性反应阶段。特别要注意的是,来访者在情绪中讲的故事只是他“描述的真实”,并不等于“真实的真实”,服务师不能被故事催眠,要能够理性地观察来访者如何讲故事,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从而对来访者晓之以理。而对于那些壳很厚,还没卸下面具,尚处于防御阶段的“理性”来访者,则要动之以情。只有当来访者的情动了,心活了,也就是有了感性反应,才能达到咨询的效果。
至于悟性反应,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可能是长期积累的渐悟,也可能是恍然开朗的顿悟,不管怎样,悟性反应都体现为智慧,并能够带来超越和释然。
事实上,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三个反应转换的速度。习惯理性应对的人,如果能够多一点感性,就会更有人情味,更有弹性,对幸福更有觉知。而一个习惯感性应对的人,如果能够增加点理性,遇事多思考,则能变得更冷静,更有力量。一个能进能退,能上能下,敏于感受,善于思考的人,则会更加平衡,更有智慧。人的一生感性反应、理性反应、悟性反应,三位一体,互相转化。
社会心理服务是科学、艺术、人文的统合,也是感性、理性、悟性的转化。感性对应着激情,理性对应着理智,悟性对应着虔诚,深刻理解这三位一体的本质,并将之应用娴熟,是社会心理服务师毕生的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