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本山小品《卖拐》里,有句台词“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老板就是伙夫!”。人称“陈大厨”的陈伙生就是这么个形象,他可两样都全占了,既是老板也是伙夫,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乡村包桌厨师。在他手下有七八个学徒,十多个帮厨,七十余套酒席的桌椅和配套碗筷杯盏器具,一应俱全。他的团队,在当地俨然是一个移动餐馆、酒店。
但即使这样的规模的队伍,在当地,每年九月“半旦”节到来之际,还是应接不暇。
每年立秋或白露节气一过,在福州市郊以及郊县一些地方,就开始上演一场长达数月的美食嘉年华——“半旦”节。“半旦’是本地土话,也有说是“半诞”、“搬蛋”,或是“半丈”,表示一年过了一半,而“半丈”即“五尺”,又与福州话“有喝(饮)”谐音。
当地有俗话说“九月起,不买米”,形容当地过“半旦”节时的盛况和旷日持久。那时候,各村家家户户轮流做东,办流水宴席请亲友。渐渐地的就相互攀比、斗富,看谁家光顾的亲友多、场面大。有好面子的,借钱也要办,那是“活要面子死受罪”。
一个人的吃,可以给枯燥生活带来乐趣;一群人的吃,足以形成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料理这些食材的主,可以是家庭煮夫、主妇,也可以是名师大厨,或者是像陈伙生这样游走在乡镇村庄之间的乡村厨师。因此,在这一场美食的嘉年华会中,不提前十天半个月,临时想起我们的“大厨”陈伙生,要请他来主厨掌勺,门都没有。
厨师陈伙生虽说是个普通的乡村厨子,想当初也是师出名门。他常说起自己的太师祖是福州“聚春园”的创始人郑春发,与他一同学厨艺的师兄弟如今多是在福州、厦门等各大酒店里掌勺。而像他这样在乡村做包桌厨师,简直是有辱师门。
九月开始的“半旦”节,乡村土豪们举办的宴席,如果能请来“大厨”陈伙生撑场面,那是莫大的排场。而此时的陈伙生,也常常能给足面子,不仅在现场指导弟子们怎样料理,掌握火候,有时还亲自“企鼎”(掌勺)上几道拿手好菜。当然,主人家那一封厚厚的红包是不会少的。
“半旦”节的举办场所一般都是在主人家的自家院子里,或开阔的埕地,也有放在祠堂的。参加“半旦”宴席的亲友,可以是认识或不认识的亲友的......亲友。来的人不用上红包,只用带一些水果、点心等见面礼,也有人送烟花炮竹之类的。
在过“半旦”节的日子里,村庄里许多空场地上搭着大棚,垒起土灶,高高地摞叠着炊具。家家户户门外摆放着各色菜品,炊烟袅袅、香气四溢。流水宴席从中午一直吃到夜间,菜品花样并不多,轮番上阵。一拨客人吃完走了,主人家收拾完桌子,下一拔接着上。而同一拔人中午吃完这家,晚上再上另一家吃喝。遇到相熟而又去不了的,主人家要说你厚此薄彼,不给面子。
料理这些菜品,陈伙生团队里的厨师们驾轻就熟。当下流行的鱼虾螃蟹,传统的“佛跳墙”等能上蒸笼的尽量上蒸笼,这样可以减少掌勺人的工作量。但也有一些传统的菜品还是要现场烹饪的,其中一道“吉烧巴”最有特色,这就到我们“大厨”陈火生施展身手的时候了。
(吉烧巴)先是指导徒弟们在前一天就将猪肥膘切长方片,放在用红糟、糖、盐拌和的卤内腌制。
到了第二天,“半旦”节的现场,他用面粉、红粉、发粉加水调成薄糊,然后热锅烧开猪油,将猪肥膘一片片地放在薄糊里拖一拖,挂上浆后随即放入油锅,用旺火炸酥,捞出后浇上凉油,倒在盘里。
这在现场操作起来,油香、肉香、酒糟香,香气扑鼻,灶火燎着炒锅升腾起的火苗,伴着叮叮当当的锅勺撞击声,十分红火热闹。
“吉烧巴”一端上桌,看着呈红黄色,吃起来味咸甜而酥脆。食客们风卷残云,顷刻间就光盘了。
这是一道传统的“闽菜”,特别是以前物质匮乏,缺少油脂的年代,更是受到追捧。但在今天,能够将肥猪膘做得如此油而不腻,酥脆可口,着实不易,大家由衷的为“大厨”陈火生竖起大拇哥。
此时,我们的陈大厨会点上一支烟,望着食客们油光锃亮的嘴,满足的表情,还有几乎是被清扫一干二净的盘子,手中接过主人家递过来的一封红包,心里别提多得意。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训练营 第四十六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