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不说破

作者: 齐国有个人工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20-07-04 09:57 被阅读0次
    看破不说破

    文丨陈鲁民

    有道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又云“看了水浒学打架,看了三国学奸诈”。

    可是,一大把子年纪的我还就是喜欢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盖因其故事情节大开大合,波诡云谲,各路英雄斗智斗勇,纵横捭阖,委实是精彩纷呈,很有看头。

    《三国演义》我已看过多遍,每看都有收获,都有心得。近日再读,我不由联想到“看破不说破”这句话,三国人物里有不少都是个中高手。

    在看破与说破这件事上,曹操玩得最为炉火纯青,不愧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在大胜袁绍后,截获到部下不少人与袁绍暗通消息的书信,为安抚人心,他就将书信当众烧掉,争取了这些人的继续支持,这是典型的看破不说破。而如果说破了会是个什么结果呢?肯定要杀一批人,关一批人,贬一批人,结果是自残手足,断了自己的左膀右臂,那还拿什么去打天下?聪明透顶的曹操绝不会干这种赔钱买卖。这也就是老百姓说的那个话“看破不说破,朋友有的做”。

    孙权与刘备关系紧张,剑拔弩张,为转移矛盾,就谦言卑词来信劝曹操称帝。曹操冷冷一笑,这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与天下为敌,我才不上你这个“碧眼儿”的当。世事纷纭复杂,该说破时一定要坚决说破,不能犹犹豫豫,拖泥带水,否则容易给人误会,被扣屎盆子。就像曹操,本来无意称帝,如果不及时说破孙权的阴谋,明示众人,就可能会流言四起,被动困窘,甚至会导致天下共讨之,那日子可不好过。因而,说破或不说破,并无一定之规,都要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因势而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无数事实证明,做人阅事,看得破是能力,是智慧,是眼光;不说破是成熟,是城府,是心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一句话甚至比前一句话更重要。杨修就是吃了这个亏。他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屡屡看破曹操精心设计的的小计谋,小权术,像“一盒酥”,门窄门阔,还有“鸡肋”的退军口令等,要是个成熟的人,就会心里明白嘴上不说。可是杨修却不然,看破了还四下乱说,自以为聪明,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终于找个机会把他杀了。

    还有那个倒霉的匈奴使者。他奉命来见曹操,曹操怕自己相貌不能服众,就派身材高大的崔琰扮成自己,自己装做捉刀武士。会见完,曹操派间谍问使者:你看魏王如何?使者说:魏王仪表堂堂,相貌非常,不过旁边捉刀人才是真英雄啊!看破又说破,这还得了,曹操马上派人追杀匈奴使者。

    有时出于道义、利益考量,不得不看破说破,虽然脸上可能不好看。曹操在白门楼擒获了第一猛将吕布,想收为己用,已准备给他松绑。而早已看破吕布为人的刘备,对曹操一语点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曹操这才惊呼:险些误了大事,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留不得。刘备此时与曹操为友,也是真心为他好,为他除了一个隐患,当然,也顺便报了吕布偷袭徐州之仇。

    看破不说破,也有情分的因素在里头,足显君子之风。刘备的谋士徐庶,突然接到老母病重来信。其实刘备已看破了这极有可能是曹操的计谋,但又不能说破,明知可能会因此而失去这个谋士,也不能不让事母甚孝的徐庶探母回乡,两人挥泪告别。果不其然,徐庶回去后就被曹操留为己用。徐庶感佩刘备的情谊,始终不为曹操设一计,于是就留下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看破不说破,有时是出于谋略考虑。大战在即,蒋干渡江来看老同学周瑜,说是为了叙旧。心知肚明的周瑜,不仅不说破,还来个将计就计,给他设下圈套,弄封假信让他“偷”去,结果因此害了曹操两员水军大将。

    看破不说破,究竟对不对,该不该,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各有各的招数,弄对了顺风顺水,搞错了碰一鼻子灰再回来也就是了。反正都是千年狐狸,用不着我这里讲聊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破不说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ny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