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少时读来,憧憬的是唐玄宗对杨贵妃般宠爱,再读才觉得这番宠爱背后那一枝包含了多少劳民伤财、上层官员蝇营狗苟,底层人物的辛酸无奈。
马伯庸笔下《长安的荔枝》以小见大,从小人物李善德出发,写了11天穷尽人力物力财力将千里外岭南荔枝运到长安只为博贵妃一笑的辛酸经历。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24948/642b7b117e47e4c0.jpg)
李善德,当了28年的从九品小官,年过四十才在长安郊外占了一席之地,买了自己的宅子,就这还贷了两百贯的“香积钱”。李善德虽默默无闻,却是正经的明算科出身,只看了一遍借契就清清楚楚说出了其中的差错,足见此人算力过人。
可能是刚买了房太过激动,以至于他失了谨小慎微的本性,竟看不透同事和上司的算计,吃了杯酒,听了几句夸赞,就飘飘然接受了“荔枝使”的官衔。
“自家上司给的文书,谁会像防贼一样查验啊。”一步没做到位,等到酒劲消散,他才醒悟看到了荔枝煎上“煎”字的贴黄下竟是“鲜”,虽只差了一字,但筹备起来却是天差地别。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岭南长安相距千里,山水迢迢,这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众人齐心推出去的差使怎么可能再接回来,李善德再想退出,已是不可能。
失魂落魄的李善德走在路上遇到了他此生的贵人,韩承和杜甫。韩承从实际出发,劝他和离,至少不牵连妻女。杜甫却以故事鼓励他在绝境中劈出一条生路。比起韩承,显然杜甫的话更合他的心意。于是,李善德选择了相信杜甫。
从酒馆出来的李善德显然已不是之前那个谨小慎微、唯唯诺诺的他了,他先从上司刘署令那里要了三十贯的驿使钱,又去要了邮驿往来符券。以此开始了他绝境求生的道路。
一路上,他筹划着找最快捷的运输线路。
等到了岭南,李善德发现了地方官员根本不配合,只撂下一张五府通行符牒。不得已,一心求保命的李善德选择了与胡商合作,对方出钱,他出通行符牒。
拿到钱后,他立马去到荔枝园打听怎样才能让荔枝不变味。峒女阿僮一句“你别摘下来啊。”峒人们像看到了傻子般嘲笑他。
为了准确计算,李善德开始了反复的实验,终于找到了“分枝植瓮”的方法,只要确保11天运到长安,荔枝就是鲜的。
可他虽挂着“荔枝使”的职,但根本运作不来这么庞杂的事情,只能回长安求助。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他的初步成功却得到了地方官员的嫉妒,回长安途中遭受了前有猛虎,后有截杀的险象。
回到长安,李善德开始带着转运荔枝之法游说各个部门,结果却四处碰壁,还遇到要抢功的人。
他还是太过老实,只想着踏实做事,却忽略了人性。韩承说“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才是官场之道。
他思考着搭上谁来破局,这时从天而降了帮助他破局的贵人冯元一,一张纸条就帮他见到了权势滔天的宰相杨国忠。
“下官德薄力微,何敢觍颜承此重任。愿献与卫国公,乐见族亲和睦,足慰圣心。”一番拙劣又恳切的说辞之下,宰相答应了帮忙。
却也给他架上了另一把刀,运送的荔枝数量从一份加到了三十份。
六月一日,贵妃诞辰时,荔枝终于按时送到了长安,博得了贵妃一笑。此时的李善德已满头白发,干瘪如干尸一般。
再见到宰相,李善德没有接受升官的邀约,反而问起了荔枝转运花费的来源,又质问宰相“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
惹得宰相大怒,招来多方弹劾。
本以为又是一场绝境,好在天不绝人,绝境里留了生路。贵人“冯元一”伸手一指,给他带来了圣人的赏赐,也带来了生的希望,最后一家人被贬岭南。
其实这一局本来也就是上层的权力纠葛,只不过上层的纠纷注定要殃及底下的普罗大众。
究其根本不过是岭南来的冯元一觉得新起的鱼朝恩得到了圣人的关注,侵犯了自己的利益,于是设下荔枝局,利用手握重权的宰相杨国忠,不费一兵一卒,排挤了鱼朝恩,又巩固了自己的权位。
牵扯多了,荔枝局中卑微的小人物不只李善德一人,肩负重任的峒女阿僮,利益至上又不失人情味的胡商苏谅友,身不由己连名字都没有的林邑奴,甚至莫名背上荔枝税的沿途驿民。他们没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力,只能在强权统治下努力生活,唯有一颗本心始终坚守!
我们钟爱这本书,不过是觉得故事照进了现实,职场里籍籍无名的我们,遭遇着老实人的魔咒,身临险境,也要拼死一搏,只为求得一线生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