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年的中元节,让我格外怀念姥姥。
姥姥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还是民国时期,那是一个女孩子的价值,取决于所成长的家庭的时代。
虽然她老人家已仙逝近15年了,但我还是经常梦回祖宅,在那里、在梦里,依稀见到她和山脚下的老宅子。
那是我童年的乐园、心灵的港湾、内心的牵挂,满载着无忧无虑的回忆。
前几年,姥爷去世的时候,恰逢就要到春节小长假了。接到老家通知,已经是凌晨五点多,立马没了睡意,边哭边告假、收拾物品、整理行囊、驾车,载着长辈,一路风尘仆仆、归心似箭地驶向姥姥家——因为姥爷早就轮流住四个子女家,所以,已经太久没回去了。
这是送姥爷最后一程,和宾客们都站在稍显局促的小院。心下生疑,没有了姥姥的悉心打理,这里比记忆中似乎缩小了一圈。
打量着这个枯草横生的院落,我特意爬上姥姥家的平房上,环顾这个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的老房子,心中思绪万千。
记忆中的一幕幕,与眼前的现实交叉重叠,唏嘘不已。
印象中,这个宅院,清爽利索、错落有致,而今,加上时光的磋磨,风吹日晒、雨打雪落、年久失修,更显得荒凉、落寞、狭小、局促。
在这里,有姥姥的猪圈。常年来,姥姥不厌其烦地水啊、糠啊、草啊、菜啊,喂养着猪宝宝——因为勤快,肯经常投喂各种草料粮食,姥姥家的猪,通常比周围邻居长得更肥,毛发更亮,卖的价钱也常常拔尖,甚至十里八村都出名。
姥姥用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用心卖力,给幼小的我,上了勤劳肯干就能收获美誉与收入的一课。
终于,猪出圈了,就好准备采买各种物品,准备过节了——姥姥家就能过个富裕的好年。
在这里,有姥姥的兔子窝棚。还记得,那是刚刚出生,还没长毛的、红乎乎、肉拉拉,闭紧眼的一窝窝小兔子,姥姥总是把他们放在铺垫了棉花絮的纸盒子里,放在她睡觉的土炕上。约莫好到饿的时间了,就给小兔宝宝喂奶。那软糯软糯的小宝宝,一个个即便没有视力,也能神奇而准确找到兔妈妈的乳头。 一只挤着一只,争前恐后地抢着吃奶,——中途如果有的被同伴挤远了,找不到乳头的小可怜,我就学着姥姥的样子,把它小心翼翼地用掌心托着,重新给它找一个还没怎么被吮吸过的乳头,直到每一只小肚子都吃的鼓鼓的,都能看到肚皮上的青筋,都心满意足地想睡大觉了。
哦,对了,在这里,还有姥姥的水泥池子。每天,刚刚亮天的时候,姥姥就拿个小马扎,蹲坐在池边洗衣服,洗啊洗……总是把即便已发白的衣服也整理的像模像样,把特别能出汗的姥爷,也都收拾的整洁清爽。
姥姥很疼爱我,在孙子辈里,我是长孙女,而且,比较乖,省心、好哄、很少惹事。
而我也是很敬爱姥姥。
说起姥姥的身世,就很心酸。幼时,因为姥姥的娘去世早,家里很穷,家里就把姥姥姊妹三人嫁人的嫁人、送人的送人,有人买的就卖了。而姥姥,就自小成为童养媳,从来没有念过一天书。
那时候,在去姥爷家前,姥爷就因为一场病,高烧不退,差点没命了,要抱出去埋了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孩子似乎还有气儿,后来竟然慢慢好了。只是,姥智商就始终只有七八岁孩子的水平。所以,姥爷的爹,作为一个比较见多识广、家庭富裕的家长,就早早张罗着给找媳妇,因为看重姥姥聪明伶俐,俊俏可爱、手脚勤快,就买回来做童养媳。
姥姥一生两儿三女,中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夭折了一个二女儿,特殊的家庭情况,就要求姥姥家里家外顶起来,含辛茹苦地拉扯孩子们长大。在那个都有饿死人的情况下,可想而知,一路走来,是多么不容易。
而这就是姥姥的家,姥姥的命。
新中国成立后,姥姥因为勤奋、吃苦、能干,一度当上村里的生产队队长、妇女主任。
至今还记得,姥姥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吆!不能像我一样,终究是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就是个“睁眼瞎”,吃了多少亏都数不清。姥姥说这话的时候,似乎有很多很多故事,都没有来得及跟我一一讲述。这是姥姥给我上的又一堂重视知识、热爱学习的课。
联想到了差不多同时代的林徽因,什么样的家庭背景,接受了古今中外最优质的教育,拥有何等胸怀抱负、格局视野,体验了多么瑰丽多彩、充盈饱满的人生!
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大抵是同时代的人,仅此而已。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大学开学典礼上,老师在欢迎仪式上讲话:“ 别看你们现在是同学,将来的命运,差别大了。”
是啊,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不一样的学问水平、不一样的人生际遇、不一样的眼界格局,命运走向截然不同。
如果,姥姥当时也有文化、有知识、有坚强的家庭后盾,人生际遇,又是什么样的呢?
当然,历史不能被假设,人生没有再从头。
姥姥,愿您在天之灵安息,天国没有病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