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生了几件让我有特别多感触的事,感觉已经远离很久远了。其中最让我惊喜的是,刚知道有个认识的姐姐想要成立一个机构,做的内容跟自己以前在校做的一个项目很接近,是作为一个类似“向导”的角色,陪伴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项目。聊完后,静下来想想,愈发觉得很喜欢当时所做的事情,喜欢那些孩子,还有那些关于孩子们即将或已经面临着的成长的思考和引导。
那一年陪伴的对象,是一个五年级的男孩。一直觉得,儿童是一个非常充满希望和快乐的名词。他们可以跑跳玩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可以对无限憧憬长大后的样子,有权利期待五彩的未来,是多美好。当然,他们也开始有自己的小心事和小烦恼,学习作业太多,昨天说好一起回家的放学却自己先跑了,写作业的时候同桌老是晃来晃去,背后男同学老是扯我辫子,爸爸妈妈唠唠叨叨不让玩游戏···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已经开始学习着去探索,探索成长在他们面前铺开的种种未知。
儿童时期的我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我在想什么,如果有个哥哥/姐姐这样陪伴我,我会希望TA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五年级离的有些太遥远,想不太起来了。其实只是想表达,怎样才是适合他的方式进行陪伴,走过他成长路上小小的一段路。慢慢就会发现,适合小朋友的陪伴方式,不能单单从“我”自己出发去寻找,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眼前的小朋友,他的性格是怎样的、跟同学是怎么相处、他喜欢玩什么,哪些是他感到很骄傲的哪些是他不愿意探索的。要了解他,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共性以及他的个性。慢慢的就会知道,什么时候我需要肯定他,他的哪些行为我需要用一些方式来提醒他,什么时候他是放松的,什么时候他是在试探和挑战我。
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活动的竞答环节中,小朋友表达了竞答操作的不公平。这时候,就很检验所谓“向导”要怎么回应孩子这样的感受。是告诉他,结果就是这样,结果就是代表了公平;还是这其实是不公平的,但也要学会接受;亦或是引导她思考,当遇到不公平的时候,你觉得该怎么去表达,说出你内心的想法,去争取公平呢?这些定论不是随便能下的。五年级的孩子,内心已经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在游戏有欲望去展示和表达他们的理解。儿童是会在游戏中进行着他们的社会化,规则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模糊的,当大人希望对小朋友有所引导时,也要反思,引导的是什么?如何引导?记得那时我的方式是,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并在下次活动,再操作了一次知识竞答,但这一次,更注重是制定规则的过程,而非竞答的过程。只是想让小朋友再体验,同样的内容,用所谓公平的规则去进行又是怎样的,是按照你心中所想去进行就是公平呢,还是大家一起执行最原先共同制定的规则才是公平。所有的沟通,只要是建立在尊重他们想法的基础上,就不用担心他们是否听不听得懂,因为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成长的更快。
“一生有一年,奉献青少年”,这是项目宣传的标语,虽然从来没有觉得是在奉献。因为跟他们每一次的沟通交流、回应他们的问题、处理一些关系和事情时,绝不仅是“向导”在奉献时间和精力,而更多的是透过他们真实的笑脸、直接的情感表达和行为方式,看到的是一个更真实的自己。自己有没有做好一个榜样?自己是不是有耐心?自己如何陪伴他们面对问题?自己又是如何将自己理解的世界展示给他们?我们看到的他们,是不是一群有权利自由快乐成长,有权利期待美好未来的孩子?我想,在这过程中体会最深的,大概就是“我们所向往、期待的美好社会,就在于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对待孩子。”
跟儿童的相处,反思更多的是如何认识自己。成长,毕竟是一直要发生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