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盐野七生的煌煌著作《罗马人的故事》,一共十五册。在此,我将每册书中的内容做个梳理:一来是对我读过内容的笔记,以及我的一些思考;二来也是将罗马人的故事进行缩写,为那些没有那么长时间来看这大部头的朋友,提供个精简版的“罗马人的故事”。
时间来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进入“疲于应付而导致灭亡的危机”。因皇帝更迭的频繁,盐野七生在书中的记述顺序,也从以往以皇帝作为章节划分变更为时间阶段。
公元211-218年,卡拉卡拉皇帝在位。在其父亲赛维鲁病逝之后,亲手杀死了理应成为其左右的弟弟盖塔。卡拉卡拉并没有因为其名字中增加了安敦尼和奥勒留而变得英明。卡拉卡拉继位后不久,便颁布了“安东尼努斯敕令”,授予罗马帝国范围内所有自由人以公民权,征服者同被征服者的区别被消除。本意为实现罗马国民地位平等的“敕令”,对于多民族、多文化的罗马帝国而言,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不仅使得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同时也动摇了罗马社会的根基—罗马公民。罗马公民权并不同于雅典公民权,后者是一种“既得权”,即父母双方都是雅典人,才会有的荣耀。因此,苏格拉底至死都在捍卫其公民权的尊严,而亚里士多德则始终为成为雅典公民。罗马公民权像是种“期待权”,是帝国运营的“政策”,是全体罗马人为之奋斗的希望,是底层向上流动的门路是罗马公民的骄傲所在。敕令的颁布,公民权成为了所有人的权力。对于以前的罗马公民而言,失去了身为帝国支柱的骄傲,也便没有了为帝国征战的激情;对于行省居民而言,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并且也没有因为拥有了公民权利而挑起帝国的大梁。“人们对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会感到珍惜”。对于罗马来说,阶层流动性的消失,使得整个社会陷于僵化之中。“安东尼努斯敕令”在卡拉卡拉去世后不到两年,便得废止了,可见,这一政策在当时也是臭名昭著。在帝国防卫上,卡拉卡拉倒是颇有些贡献,不仅修缮了罗马军事要道,视察了莱茵河防线和日耳曼长城,并且成功出战并击败了日耳曼军队。但同时,由于军费开支的激增,一时间帝国财政出现赤字。
之后,卡拉卡拉又来到多瑙河防线。在巩固了该条防线之后,他来到帝国东方最大的城市安条克,准备与帕提亚帝国开战,结果人家根本无意动手。卡拉卡拉在防线上,开创性地设立了只有年轻士兵组成的机动部队。在一定时间里,这支部队在对抗蛮族的战斗中,发挥了积极的效果。然而,由于年轻士兵的抽离,边境军团基地的防守力量逐渐趋于老龄化。这就给了蛮族入侵的机会。“政策实施之前,都应谨慎考虑是否会给未来带来不好的影响”。此时帕提亚一方发生政变,使得那场本没有打起来的帕提亚战争开战。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之上,敌对双方胶着难以定出胜负,然而,在开战之际,卡拉卡拉被手下近卫军团乱刀刺死。三天后,近卫军团团长马克里努斯上台。
帕提亚战争并没有因为卡拉卡拉的死亡而结束,罗马军与帕提亚军的对峙,依然难舍难分。而就在当年冬季休战期,马克里努斯与帕提亚一方进行了秘密会谈,他急于求和返回罗马。马克里努斯同意支付给帕提亚一方赔偿金,并且赠送了金王冠。在此之前,只有西方的罗马皇帝接受东方赠送的王冠。就这样,马克里努斯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撤兵,整个平原再次回归到帕提亚王国的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自古就是东西方势力斗智斗勇的地方,马克里努斯的撤兵,意味着马可和赛维鲁两任皇帝的功夫付之东流,更意味着西方势力的衰退。这一举动,也是得尚未坐稳皇位的马克里努斯丧失威望,并最终导致其灭亡。卡拉卡拉的姨母梅萨,在卡拉卡拉死后被赶出了首都罗马,她看到了军团士兵对马克里努斯的不满,便谎称埃拉伽巴路斯是卡拉卡拉的私生子。“人类并不知因为事实而相信,还会因为希望而相信”。由此,第三高卢军团与帕提亚驻军达成一致,成功推翻了马克里努斯。统治不到半年的皇帝,在逃亡途中被杀。
于是,出生于叙利亚、信奉东方太阳神教,从未接受过帝国统治教育的十四岁少年,登上了罗马皇帝的宝座。悉数自恺撒之后的罗马皇帝,其出生地如同罗马大道一般,从首都罗马向周边行省辐射。早期的皇帝,要么是元老院议员、要么是出身名门望族,之后便是行省出身的统治者,再到如今竟是出自东方行省,而在三世纪后期,各式各样的、甚至于骑兵团团长也能够成为皇帝。这个西方的罗马帝国,走向灭亡与之不无关系。埃拉伽巴路斯打心底就没有罗马人的自觉,在进入首都罗马之后,这位东方式的君主先是将象征太阳神教的黑石头,置于朱庇特和密涅瓦之上,后又玷污了在罗马享有极高声誉的女祭司,并且公然在罗马市民面前与自己的男伴卿卿我我。最后,就连当初支持埃拉伽巴路斯的梅萨也抛弃了他,将其弟弟亚历山大提升为皇位继承人。当埃拉伽巴路斯意识到亚历山大对其存有威胁之时,便指派近卫军谋杀亚历山大,结果反倒被这些人给刺杀。不过,象征太阳神教的黑石头,被允许多神教的罗马人送回叙利亚。
从赛维鲁到亚历山大这段时期,罗马历史上成之为赛维鲁王朝。亚历山大可以称得上是三世纪前期罗马帝国较为贤明的君主,在梅萨为其指派的“参谋”乌尔比安的协助下,无论是在粮食供应、基础设施修缮上,还是在稳定治安秩序上,亚历山大皇帝的统治都有条不紊的展开。然而,在亚历山大外祖母梅萨寿终正寝之后,其母亲梅亚成为亚历山大的监护人,帝国的统治开始“走样”了。这位邪恶且愚蠢的角色,远没有梅萨远见卓识的能力。在梅亚的耀武扬威之下,其儿媳被流放,又煽动乌尔比安的反对派,谋杀了这位老臣。失去臂膀的亚历山大,忍辱负重,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帝国的统治,然而,看似平静稳定的罗马帝国,外部环境却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一直被罗马帝国视为东方假想敌的帕提亚王国被波斯萨珊王朝所取代。帕提亚与罗马之间虽冲突不断,但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双方都握有彼此想要的东西、有着贸易交往上的需求。然而,意欲回复波斯帝国荣光的波斯萨珊王朝,势必要同罗马帝国争个高下。对于亚历山大皇帝而言,梅萨与乌尔比安的先后离世,他的身边并没有再出现能为其出谋划策、以应对这种剧变的能人志士。走向衰落的罗马帝国与新兴崛起的波斯萨珊王朝之间一触即发。
波斯萨珊王朝的创建者阿尔达希尔率波斯大军所向披靡,北上征服了亚美尼亚,并突破了罗马防线之后,直面敌军的叙利亚行省陷入危机之中。肩负“保障帝国居民安全”的罗马皇帝,在公元232年决定亲临前线。如同空降司令官一般,亚历山大来到前线遭遇到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军团兵的罢战!虽然一个多月之后,士兵们重新加入到战斗,但皇帝同士兵之间的关系依旧平淡。在这样的境况下,公元233年罗马同波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开战。首战双方皆损失严重,但罗马军稍胜一筹,并且夺回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地区。罗马公民和元老院议员高估了此次胜利,一直同意让亚历山大皇帝前往莱茵河前线,希望它能平定日耳曼蛮族,再次凯旋。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的亚历山大,试图模仿先帝同蛮族议和的方式来避免战斗。但,今非昔比,日耳曼地区的蛮族在“成分”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向同罗马交好的“近蛮族”已被“远蛮族”所吞并。年轻的皇帝对日耳曼的认识尚且停留在文书记录中,当然察觉不到这种变化。但是驻扎在莱茵河畔的士兵们,早已意识到谈和无济于事。矛盾因此形成。
怀着对皇帝的不满与不信任,暴动的士兵刺死了在位13年的、还不到27岁的亚历山大皇帝。接下来的五十年,罗马再次进入军人皇帝时代,真正地步入迷途之中,军人皇帝时代是罗马帝国历史的必然。
罗马帝国的这50年,军人皇帝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初入兵营就赢得赛维鲁赏识的马克西米努斯,出身于行省色雷斯,在军营中有着较高的声望和实力,62岁的他,在亚历山大皇帝死后,被士兵们推到皇帝的位置上。不过,马克西米努斯并没有成为皇帝的正统性,即它没有贵族阶级血统,以致于元老院议员称其为野蛮人皇帝。于是,为了赢得元老院的认可,同时也为自己积攒些战功,马克西米努斯连续三年与日耳曼蛮族作战,且战果颇丰。正当他试图稳定帝国北方战线,以实现“罗马统治下的和平”之时,作为罗马帝国“大粮仓”的北非行省却由于赋税问题爆发抗议。
情绪激动的农场主,推举了行省总督戈尔迪安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戈尔迪安出身于名门望族,且家境殷实,所以,对“野蛮人皇帝”心存不满的元老院,立即通过其继承帝位的决议。可想而知,一边是为帝国和平奋战在前线的旧皇帝,一边是有着元老院支持的新皇帝,双方必然要一争高下。
罗马接下来的乱成了一锅粥。北非行省的军团兵,并不认同元老院推举的戈尔迪安皇帝,便举兵攻入迦太基。戈尔迪安父子命丧黄泉。元老院一众又匆匆地推举了两个议员,试图阻止“前皇帝”马克西米努斯。而由于马克西米努斯早在之前,被宣判为“国家公敌”,其手下的军团兵越是接近首都罗马,越是心神不安。军团兵在人心惶惶中,乘着夜色杀死了马克西米努斯。谁料,南下的这帮军人见到元老院的两位新皇帝之时,发现他们虽出身贵族却丝毫没有掌握大局的气概,且他们内部也是拉帮结派,各执一词。于是,刚杀死皇帝的士兵们,有推翻了这两位皇帝。仅在公元238年这一年,先后就有五位罗马皇帝出现并死去。
罗马危机使元老院这帮人再次团结一致,他们授予了戈尔迪安三世“恺撒”称号,同时在提梅吉提乌斯等人所组成的“20人委员会”的协助下,罗马帝国才稍稍的喘了口气。同东方的“新晋”王国,波斯萨珊王朝之间的纷争,依旧在持续。公元243年,名义上罗马皇帝率领,实则是提梅吉提乌斯指挥的罗马军队与波斯军队之间的战斗,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打响。罗马军队虽初尝胜果,但指挥官的“过劳死”,罗马东征军陷入混乱之中。年仅19岁的皇帝,似乎也是一筹莫展。“与绝对的资源匮乏相比,相对的资源匮乏更容易诱使不满情绪。”休战期的士兵,不满与压抑与日俱增,并最终爆发。九名士兵刺杀了少年皇帝。“直接民主制很容易被煽动者所控制”,近卫军团长“阿拉伯人”菲利普见状,便站出来表明继承皇位,弥补总司令的空缺,并得到了士兵和元老院的认可。公元3世纪的罗马帝国,皇帝的正统性变得无关紧要了,其政略层面上的连续性不复存在。“继承和发扬前人政策才是防止资源浪费的最好方法,但此时的罗马帝国却不断消耗着自己的体力”。
新任皇帝“阿拉伯人菲利普”,为尽快赶回首都罗马,匆匆与波斯萨珊王朝媾和。他不曾想,这使得对前任皇帝的不满情绪有转向了新皇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