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级别 主观级
生活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之中,眼里只有自我而没有社会他人和现实世界。其所思所想完全封闭在自我的内心世界,所作所为局限在自我这个小圈子里,将自我与外界隔绝,生活在“小我”之中,无法使自我对外在他人和社会开放,无法与外界产生真实的信息互动,也就很难获取外在资源。
这样的认知格局,显然脱离了自身的谋生环境,不适应谋生环境,不利于自身谋生。因此,自取能力差,认知格局小。但是,因其存在自我认同,具备一定的利己意识,拥有一定的自取能力,较之丧失自我的“幻觉级”,自取能力无疑更胜一筹,认知格局更高一级。
在这个级别中,依自取效果的大小,其认知格局由小到大细分为三个层次:自负层、自卑层和自私层。
第四层次 自负层
对自我的认知严重高于真实自我;扩大自我优点,忽视或无视自我缺点,也无视他人意见,不尊重客观实际,主观臆断,从而导致对自我的认识严重失真,缺乏自我认知。——我的便是对的(夸耀),对的该是我的(揽功)。
究其根源,自负者对自我要求虚高,使要求难以实现,从而对自我现状不满,由此导致心理失衡。这样,一旦发现自身某方面的优势,譬如发现自己竟然比某个瘸子多一条好腿,譬如发现自己比老婆的妹夫多一美元,便自信力爆棚,便极力炫耀,以证明自我价值,获得心理平衡,从而产生表象上的自负。即使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某方面还算满意,便通过自夸的方式证明自我获得心理平衡。实在没有任何满意之处,实在没有自夸的本钱,此时只能通过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获得心理平衡。
总之,自负是自我对自卑的矫枉过正,是自卑的逆反心理——自负者必自卑。
从自负与自卑的同源性上看,自负只是自卑的特殊情况,是更严重的自卑。如果说自卑是畏缩不前,那么自负就是赤膊上阵,更不利于谋生,自取能力更小。
这一层认知格局的人,由于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自我,认识不到真实的自我,通常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一意孤行,导致其所思所想严重脱离实际,视野狭隘、判断力低下、气量小、易出大错、难以善终。虽然自诩深谙世事、洞察万物,但实际上很难与他人合作共事;即便有所成就,也都是凭自身某方面的才能,凭一已之力获得。自负者的持才傲物、自吹自擂容易招来嫉恨。通常所讲“枪打出头鸟”在自负者身上特别灵验。严重的自负会导致自我膨胀、自我迷失而陷入“幻觉级”的“迷信命运层”。此时自取效果更差。
总之,这层认知格局的人自取能力很低,自取效果很差,谋生能力与普通动物想当,所以认知格局很小。
代表人物:尼采、康有为、张国焘等。
第五层次 自卑层
对自我的认识严重低于真实自我,一味贬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对他人和社会缺乏信任、充满恐惧感,将自己畏缩在小我之中。
究其根源,自卑源自于自尊心过强,心理敏感脆弱,自尊心过强则源自于自我意识形成期遭遇过多过大的打击,如生理缺陷、家庭贫寒、社会地位低下,遭人嘲弄等等,从而形成贬低自我的心理定势,导致妄自菲薄、悲观泄气。既不能客观地看待过去,也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对自我的认识严重失真。
这一层认知格局的人,由于一味地贬低自我,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所以只能是避短而不能扬长,这显然违背自取原则。但自卑者轻易不会冒犯他人,较之恃才傲物、蔑视他人的自负者,自保能力更胜一筹,整体的自取能力也更胜一筹,则其认知格局更进一层。
代表人物:哥德尔、康托尔、马加爵等。
第六层次 自私层
能正确地看待自我、认同自我,但却不能客观地看待他人和社会;自我的利益便是一切,唯利是图,无视他人利益,无视社会公德。
自私者是极端的实用主义者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通常精于算计、凯觎功利,缺乏原则(这是自私与利己的根本区别)、可偷可抢可下小(装孙子)。自私者通常不喜欢讲大道理,只管当下获利,马上过河拆桥,全部心思都专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利益上。得到则偷着乐,失去则到处唱,患得又患失,无持续的满足感。但是自私者又极度渴望机遇,好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经常追逐不是机会的机会。严重者能吸收人类文化中的主要糟粕而成为人渣。
这一层认知格局的人,由于只顾自身利益,无视他人感受,通常难以合作,无法实现共赢共享,只能凭一己之力在患得患失中捞些蝇头小利或短期利益。究其一生,难成大业。但是比之畏缩不前的自卑者,其主动出击的自取精神显然在自取效果上更胜一筹。因此认知格局更进一层。
这种认知格局的人多数都在市井之中,难登大雅之堂。
代表人物:煮儿子给齐桓公吃的易牙、“三姓家奴”吕布、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等等。
纵观“主观级”的三个层次,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只认自我,不识社会他人,其认知格局只能局限在“自我”这个小圈子里,也只能生活在“自我”这个小圈子里,难以与他人合作共赢,很难借力打力,只能凭孤身一人单打独斗,发展前景有限。究其一生,成就远低于自身条件和付出,与自身能力不匹配,不是幸运儿,多为苦行僧。这是由其认识格局所限所困的必然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