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076b3a54b5c81c6e.jpg)
中午女儿回家,不像往日那样“人未到声先闻”,情绪黯然地倒在床上,郁闷着不出声。我想,怎么了?是上周参加的书法写字比赛没能获奖,还是作业做得差挨了老师批评?问她作业得了个什么等级,她低声说:B。我安慰她,没关系,下次认真一点就是。但她还是提不起精神,怎么回事呢?莫非她对写字比赛特别在意。前几天,她说起这个,就信心满满志在必得似的,使得我不得不一再告诫她:重在参与,重在参与!一问,原来获奖名单还没有发布哩。
开饭了,坐上桌子,让我一头雾水的女儿,这才自个儿揭开了郁闷的谜底。她叽哩呱啦说起与同桌男生的纠纷来。为的是一块尺子,同桌男生几天前借了她的,不还,她也忘了问,结果今天她看见了,便想要回,可那男生非说是他自己的。你说是你的,我说是我的,两不相让,就说不清道不明了。
记得女儿初初上学的时候,回家老说同学抢她的东西,那个时候我就告诉她一个办法:抢回来!当然,没有忘记提醒她不能伤人。凭我对孩子的观察,低龄孩子的认知浑沌鸿蒙,仿佛天地未开之时,无你无我,无对无错,基本上分不清什么东西属于他,什么东西属于别人,他们都是在抢夺抓扯当中,才慢慢建立起人我有别、自我与他人、物权与人权的基本概念,秩序和道德也才随之逐渐培养出来。所以,我对孩子之间的打斗或者争抢,常常不当一回事,绝不粗暴武断地站在成人角度去干涉制止。——他们在学习哩。
听完女儿的一面之词,我当然不敢肯定她说的,就一定是事实。女儿的尺子之类的文具原本就多,多到她自己也不明不白,何况不过是这么一个小玩意儿,用不着那么计较。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关键的是安抚、理顺她自感委屈的心理,而不在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去刨根问底,去主持公道。
于是,我就给她讲起自己念高中时候的一则故事。那时的我,十三、四岁,比现在的女儿大不了多少。一次,班上调整寝室,误收了一位同学的毛巾,而那个同学又是特别喜欢打小报告的那种人,便到班主任哪儿告状,说我偷了他的毛巾。那个年代,道德观念特强,羞耻心重得出奇,我气得大哭,跑到班主任面前嚷着要平反昭雪哩。自那以后,骨子里反感打小报告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4ac01468f6fcf44b.jpg)
听了故事,女儿的情绪稳定下来了。我趁热打铁,接着告诉她:人一生要受不少的冤屈,当时也许觉得天要塌下来、地要陷下去了,其实过一阵子便时过境迁烟消云散了。为了逗她开心,继续贫嘴道:如果你认定他是拿了东西不还、喜欢赖帐的人,你可以想办法收拾他一回儿。女儿来了兴趣,问怎么收拾。我说:你可以预先在自己的东西上做一个不易发现的暗记,最好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借给他,看他还不还,如果他继续赖账耍横,就请一个同学作证,逼他归还,令他颜面扫地无地自容。女儿憨憨一笑大智若愚,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
之后,好为人师的我又絮絮叨叨:其实啊,有些东西,就是我们大人,也难以确定倒底是不是自己的哩。女儿停了筷子,对此很感兴趣。我说:北京有个作家,叫刘心武,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写了一句诗,叫“江湖夜雨十年灯”,自我感觉良好,就把它记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了。但是,文章一发表出来,却遭到读者批评。为什么呀?就因为那句他自我感觉良好的诗。读者说,“江湖夜雨十年灯”古已有之,哪是你刘心武写的啊,是宋朝诗人黄庭坚写的都嘛。呵呵,你看,刘心武其实并没有想霸占别人的诗,但他脑子里吸收、储存的东西多了,也就常常分辨不清喽。
唉,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哪个不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哪个不是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人生逆旅,都是过客,没有谁可以例外。细想起来,真的是——没有什么东西属于自己。俗话说得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自然,这样子的感慨,暂时还不便于在女儿面前表达出来,只能暂且闷在胸中,担心闷久了闷出问题,因此写成文字公之于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