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心集》
论语心说|学而篇1.7

论语心说|学而篇1.7

作者: 李宗奇 | 来源:发表于2020-02-06 17:43 被阅读0次
    《论语心说|学而篇1.7》----作者:退休的魔法師 庚子年 正月十三 于家中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一则与上一则前后呼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论语·学而1.6》)“1.6”与“1.7”前后呼应形成一种近似背书的关系这在《论语》中并不只出现这一次这种前后呼应的行为实际上是《论语》的编著者们为了表明一个事实而列举的诸多证据……这就像我现在写论文写文章……为了证明一个事实而列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地原文一样

    这种方式,叫:解构。《论语》实际上也像一本大论文道理是一样的。“论”这个字,实际上就有‘解构’之意。“论语”,实际上就是拿孔子及其诸弟子们所说地话所遇地事儿阐明《论语》编著者们个人所得地发明道理是一样地

    就像我证明一个道理,写一篇论文,以致最终有所得……这个过程需要查资料,需要“取之左右逢其原”(出自《孟子·离娄下》)一样……《论语》的编著者们为了阐述他们自己的所悟所感也要取之左右逢其原但这个取之左右逢其原确是几乎第一手资料的“取”和第一手资料的原了道理是一样的

    《论语》的编著者们,极有可能真地见过孔子见过颜回这是让我无比钦羡和仰慕的。故,《论语》之所以是现在这样……看似“不相关”,实际上他是积蓄了很多人的思考很多人的心意所成。这本书,既:《论语》,看似是客观的,看似只是弟子们,及其再传弟子们……将孔子,及其诸弟子们的话,言行记录下来的册子。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这句话,为什么是这件事,孔子的一生,难道就只说了这几句话,经了这几件事情吗。绝不是地。

    为什么《论语》是这样……这是因为《论语》地编著者们想让我们看到这样是他们的心意虽然《论语》有改动……但是将这些片段的话记录下来一段一段一句一句这其实是一种想要证明的体现

    对于自己所知自己所感自己所想用孔子及其诸弟子们的话来给自己做背书《论语》就是这样的一篇“大论文”道理是一样的这篇由秦汉某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儒家拥趸们所书的论文它的名字就叫做:《论语》道理是一样的。这些拥趸,我们目前不能知晓他们全部的姓,名,以及生卒,生平……但是我想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在书就《论语》上面没亏心。因为他们的心意,几乎很好的传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以后不知道,但是我会将你们的心意,尽可能的继承,和传扬出去......所谓“为往圣继绝学”,或正此谓也道理是一样的。故,1.7为1.6的背书,也不难理解了罢。

    这两则是甚么意思,想要表达地内容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我们认为做人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都可以往后放

    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地“学”,“则以学文”(出自《论语·学而1.6》)以及“吾必谓之学矣。”(出自《论语·学而1.7》)这个学,都是末是法是载体

    不是本。所谓“本立而道生”(出自《论语·学而1.2》)实际上这个‘道’,本立而道生之道,也是所谓地锦上添花。人学,人修行,是要到彼岸。

    但是,山前山后一个样此岸彼岸都为。没有区别。但也有本质区别。道理是一样的。人为什么为恶,为什么背道而驰,这是一个千古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但我会尽量说,尽量讲明。人为恶,是因为他不懂善的文化。注意是善的文化,不是知识储备。善的文化和知识储备,是两个范畴的概念。

    不可同日而语。人不懂善的文化所以会无所不为这就叫无道了无道则害德。害德地后果,既是苦不堪言,痛苦不堪了。道理是一样的。在这点上,我已经克制文字没有危言耸听了道理是一样的。而有道,有德的人的表象,注意我所说的是:表象,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简单来说就是:“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1.6》)以及:“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1.7》)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如果你能笃定这样做,一辈子,那么,就像子夏说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如果你不行,不够笃定,而又向往光明和善。那你还得学,或者找其他的办法(既:道)才行。

    道理是一样的。----作者:退休的魔法師 庚子年 正月十三 于家中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心说|学而篇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ju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