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惊叹于罗马曾经取得的辉煌,又惋惜于帝国谢幕,文明消亡。文明的兴衰迭起,往往是最能拨动人心弦引人感慨的史诗。
罗马帝国疆域最大是在公元117年,是图拉真去世那一年从罗马城到伊特鲁里亚,再到整个亚平宁半岛、包括马其顿在内的整个希腊世界、小亚细亚、西亚、迦太基……再到西班牙、高卢甚至不列颠,罗马人用几百年的时间把如此广阔的疆域都纳入罗马世界,地中海整个都成为了帝国的内海。
罗马人在其广袤疆域内建立了一个个高度发达的城市。
罗马的城市规模
罗马城创立于公元前753年,到现在已经有2800年的历史,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极盛的500年间,人口一度超过100万。
这幅由马里奥·卡塔罗(Mario Cartaro)改写的罗马地图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显示了该市的主要古迹罗马人用大理石、混凝土以及高超的工程技术在城中建造了无数豪华壮丽的公共建筑。罗马城中遍布数量众多的各类公共建筑,包括排水道、输水道、城际大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非常完善,这些都是非常令人惊奇的成就。
罗马斗兽场是我对罗马的第一印象其中包括28座图书馆、11座大广场、10座大会堂、4座赛车场(其中最大的可以容纳30万名观众)、2座角斗场(最大者能容纳8万名观众)、2座体育场(最大者能容纳3万名观众)、5座大剧场(其中最大的可以容纳2万名观众)和9座大浴场(其中最大的能容纳3000人同时沐浴)。为这座城市提供清洁用水的11条输水道,每天向罗马城输水112万吨,平均每个人每天可以使用1吨水。这绝对称得上是古代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为壮丽辉煌的城市。
我们常常把几乎同一时期的汉长安和罗马城相提并论,西汉长安城的面积约36平方公里,从面积上看,长安城要明显比罗马城大。但考虑到汉长安城中供皇帝后妃居住的宫城就占据了长安面积的三分之二,剩余部分还要用来布置宗庙、官府、仓库,真正供居民居住的面积是很小的,就长安城本身而言,它不能算作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长安更像是一座巨大的宫殿,臣民实际居住在长安附近的皇陵附近,形成一种类似“城市群”的生态。
由于城内容不下众多的官员、贵族,他们大多居住在长安附近新建或扩建的“陵县”内,以至形成了一个人口比长安还多的城市带。
汉长安人口主要由士绅组成。罗马城则不然,罗马几乎全城都是由百姓居住,宫殿官署占地面积很小。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长安人口约246200,80000户(维基百科)。
根据豆瓣作者@边城玫女的文章汉唐时期的长安城内人口考中提及的资料显示:
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汉书·地理志》记载:京兆尹辖12县,有195702户、682468人。其中长安城有80800户,按京兆尹户均人口3.49人;按此计算,长安人口当为281900人。若将皇族、士兵及其他人员计算在内,当在50万左右。
罗马100万城市居民能不分高低贵贱,共同享有、生活并建设这座城市,确实称得上是伟大的。
条条大道通罗马
罗马共和时代,时任财务官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Appius Claudius,公元前340~前273年)为罗马人修建了第一条城际大道——阿庇亚大道(Via Appia Antica)。
阿庇亚大道为图中白线这条大道由罗马城出发,通往亚平宁半岛“靴子根部”的布林迪西,一往无前,其修建用了68年的时间,完成后起了沟通罗马与非洲北部和远东地区的作用。罗马大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夯土路,这和包括秦朝驰道在内的许多古文明道路是不一样的。
哈德良(公元117年至138年在位)在位时的主要罗马道路其路基结构上下分为4层:最底层挖到地表下1.5m深,平整后铺上0.3m厚的小石子,上面是两层碎石黏土层,最上层是厚度达到0.7m的表面平整、细密的大石块层。宽度达到4m,可以供两辆宽度在1.5m左右的马车交汇。道路中间向上鼓起,便于雨水排泄向道路两侧的排水沟里,除了陡峭的山区以及隧道以外,车道两侧还会建有用石块简易铺装的人行道,宽度在3m以上。
罗马大道在铺设时尽可能取直线,以方便马车快速行驶,需翻山越岭时就尽量修建缓坡、必要时挖掘隧道,遇水时修建可以通车的桥梁,罗马人一共修建了3000座左右可以通车的桥梁,其中一座修建在江面长度超过1000m的多瑙河上,而现存的最长的古罗马隧道有970m之长。
秦帝国修建的驰道阿庇亚输水道和尼姆的加德水道桥
阿庇亚输水道是由时任财务官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提议修建的罗马的第一条输水道,其源头在罗马东郊的一处沼泽地,在那里拦蓄起来形成水库,经过16公里长的加有顶盖的砌筑管道,第一次将清洁的活水引入罗马城,在此之前人们只能使用泉水或者是台伯河的浑水,此输水道建成之后,罗马城内的贵族可以每周洗一次澡。
恰恰是第一条输水道的建成,掀起了更多输水道建设的浪潮,从此以后洗浴文化成为了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习俗。
久负盛名的加德水道桥是尼姆输水道的一段,位于今法国南部尼姆输水道全场50公里,从泉眼到尼姆城总共只有17m落差,在没有水泵的年代,要实现这个工程就必须始终保持水位落差,坡度始终需要在0.34‰左右,沿途还要翻山越岭、开路建桥,工程难度可想而知了。
加德水道桥上部全长275m,最大拱券跨度为24.5m,最高处距离水面约50m,每天可以输送约2.2万吨水到尼姆城。
法布西里奥桥
台伯岛东侧建成于公元前62年、汉宣帝元康四年的法布西里奥桥是罗马城内现存的最古老的可同行大桥,从公元前1世纪到现在依然保存完好,桥长62m,最大拱跨度达到24.5m,值得注意的是中间桥墩上面开了一个泄洪孔。
法布西里奥桥法布里西奥桥(意大利语:Ponte Fabricio)是意大利罗马最古老的桥梁,建于公元前62年。它长62米,宽5.5米,跨越台伯河,连接东侧的战神广场与河中央的台伯岛,(切斯提奥桥通向西侧)。在14世纪从附近的圣额我略堂移来两根大理石柱子,上面各有两面的雅努斯头像,因而又名“四头桥”(Quattro Capi)。
这种技术不得不让人想起大约700年后中国的赵州桥,赵州桥一拱飞跨37m,两肩设置两个泄洪孔,整体造型要比法布西里奥桥更加美观,其工程原理可以看做是一样的。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 以赵州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最夸张的地方在于其扁平率奇低罗马的庞培剧场
罗马剧场源于庞培东征时见到的希腊剧场,希腊剧场必须倚靠山坡地形建造,罗马人掌握了混凝土技术,可以用混凝土环形拱廊一层一层架起来观众席,这意味着剧场选址摆脱了地形限制,可以修建在城市任何地方,可惜的是公元6世纪后此剧场就废弃了,下图为庞培剧场复原图:
维克多·巴尔塔(Victoire Baltard)1837年的剧院考古计划。中心是遗骸的俯视图,顶部是两个横截面,显示了剧院的左侧。 模型制作者:Lasha Tskhondia-L.VII.C古罗马万神庙
万神庙最初由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年修建,公元53年后毁于雷电引起的大火,后来多米提安对之进行重建,但公元110年的大火再次将之焚毁。我们现在看到的万神庙是经哈德良皇帝亲自设计的,大致是重建于公元118—126年。
古罗马万神庙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其巨大而饱满的穹顶,高度跨度达到43.43m,内部空间巨大完整,除了顶部中央的直径8.9m的大天窗以外再没有一个窗户。
如此巨大的穹顶是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罗马人遵循由下而上的次序,一圈一圈向上浇筑混凝土圆环,直至在穹顶顶端留下一个洞口,就是中央天窗。
阳光通过中央天窗进入万神庙内部作为帝王权威的体现,每年夏至正午,阳光穿过天窗之后刚好会投射在正在迈入正门前地板的皇帝身上。
罗马万神庙虽然是由业余建筑师哈德良设计,但其影响深远,比如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设计的佛罗里达大学的圆形大厅和英国公和洋行设计的东南大学礼堂都模仿借鉴了其造型。
圆形大厅 东南大学礼堂我觉得这个也有那意思,本人特别喜欢德国国会大厦重建后的那个大穹顶……
本文最早发布在知乎说起罗马,是什么感觉?问题下,这里是经重新整理后的版本(其实因为我很懒,前后变化不大,这一篇算是我的回归文)。本来想谈更多,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