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翻译·译文
别慌,但Apple、Google和Facebook的巅峰都已经过

别慌,但Apple、Google和Facebook的巅峰都已经过

作者: haru | 来源:发表于2013-09-05 00:17 被阅读9486次

    在2001年的.com泡沫破灭之后,科技世界用了好几年重振旗鼓。但在2004年,Facebook成立和Google上市的那年,在消费者科技和商业科技领域的创新之风又重新刮了起来。2007年左右,这阵风拥有了飓风的速度。除去中间简短的经济大衰退以外,我们迎接着不停出现的变化,移动、社交、云计算领域交织不断地呈现着各种伟大进步。

    但虽然力量很大,这股暴风却意外地是由一小群玩家发起的。就三家公司——Google、Apple和Facebook——产生了最多的新概念(至少是最主流的那些)以及最多的企业动力(如果我有更多时间和地方,我会把Amazon也写进来,但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它跟前面三者比起来实在太落后了)。已经差不多十年都是这样了,也就是说越来越难想象会有改变来自其他地方。

    所以记者们紧抓着Larry Page、Tim Cook和Mark Zuckerberg的每句话都不放,所以媒体不停地怀疑着来自Google、Apple或Facebook的明日之星——不管是Google Glass、iOS的第七代还是充斥着聊天头像的Android新主屏——是否跟昨日之星一样璀璨。任何这些巨头可能会陨落的迹象,都会让整个高科技文化界精神上受到冲击,从创业投资家们到初创公司员工们再到热心的科技消费者。

    虽然我有可能成为硅谷的众矢之的,但我还是想做一个预测。这场风暴差不多是到头了。我们已经过了Apple的巅峰、Google的巅峰和Facebook的巅峰。

    我的意思是:Apple不会再出一款像iPhone一样具有变革意义的产品了。Google再也做不出比它现在的搜索引擎更有用的东西了,它再也找不到比基于搜索的广告更赚钱的商业模型了。而Facebook可能会继续成长,直到地球上每个拥有计算机设备的人都是它的会员,但它永远只会是一个我们发照片和链接的地方。

    总结一下,科技界今后的大进步——那些会让硅谷和美国其他科技园区爆发下一轮创业的——会从其他人那边来。换个比喻,车已经没油了。我们觉得还能继续前进,因为我们还没到达终点。但我们会的。最终我们可能会找到另一个加油站的——总是找得到的。但在那之前,我们或许得花些时间停在路边晾着引擎盖,就像我们在2001-2004年那段时间里一样。

    我马上来解释一下我这个猜测背后的想法。但首先,我要说清楚:我不认为Google-Apple-Facebook三足鼎立的结束会带来什么痛苦。实际上,这说不定是件好事。没有人会永远做领头羊,不然他们会变得懒惰自私。而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比现在更宽广的基础(那就是为什么我在移动大战中一直站出来支持微软)。

    力量平均分布在三家公司之中的状态要比之前的计算机时代来得好。那个时候总有单一的公司统治整个市场(IBM统治了很多年,接着是微软)。下一个阶段,我们可能会看到真正的科技共和国。到时候,没有一家或者几家公司有足够能力让其他人站到一边去自己控制着整个发展趋势,就像Apple和Google用iOS和Android统治着移动事业一样。那是件好事。

    现在来到我的观点的核心。下面我列举了三个理由,为什么我认为不应该再期待Google、Apple或Facebook拿出改变世界的创新。

    1. 回归平均。跟其他处于同时期的公司比起来,Apple、Google和Facebook都是大型异类——富有中的富有。他们是那1%;他们都超出平均值不少。简单的传统统计学告诉我们,这么好的表现随之而来的通常是陷入平庸。

    如果你只有一项震惊世界的创举是没法这么成功的——至少要2项以上。比如你看。Google的两项基本创新——现在当然已经远远超越了—— 1)如果你把网络看成是一张信任的网,主要由链接来定义,那么你可以用数学来找出最佳内容,以及2)如果你把相应的广告放在那些内容旁边,人们会点击的。

    Facebook的创新是1)如果你让人们非常方便就可以在自己的时间线或者订阅上发布照片和状态更新的话,那会容易地让他们的朋友们感觉是保持联系着的,于是一张传播网络就形成了,以及2)如果你把你的身份系统变成一个平台——有点像你登陆一次就登陆了整个网络——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肥料来浇灌它。

    Apple的创新是1)如果你注重风格、设计和易用性,你就能造出人们所爱的计算机,因为它们让工作有种像在玩一样的感觉,以及2)如果你把这种设计思维与无线科技和音乐、电影、电视、书籍和游戏这样的点子内容嫁接起来,就会变成像往一堆浸满染料的破布扔进一根火柴一样,移动计算真正地爆发了。

    这三家公司(或者任何其他公司)在未来会呈现第三项振奋人心的创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常常会觉得说异常幸运的人是异常聪明的,而且他们的幸运会一直保持下去。但那些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错误。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把它们称作是“技能的错觉”或者“模式的幻象”。更安全和合理的假设是其他人下次会走运,而Google、Apple和Facebook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2. 真正的思考模式的转移并不常出现。如果你在大学里上过社会学或者科学史这样的课程,你可能会看过Thomas 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任何一个学科的每一个阶段,比如物理或者生物,都有一个处于统治地位的教条或者典范的,直到学者们找到足够多的反例、错误和例外来废除原先的教条。只要有人可以作出对反例的新解释,一夜之间一切都改变了。在这些思维模式的转移之间的冗长阶段,Kuhn称之为“普通科学”或者“扫尾”,在这段时间里科学工作者们忙于将观察运用于当届理论中。

    目前搜索、社交网络和移动计算领域正在上演着的就是这样一幕。市场仍然在吸收和适应Google、Facebook和Apple在2000年代引入的改变。搜索领域,Google仍然在试图寻找统计学结果和人工调整结果之间的最佳调和比例,好让用户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同时最大化广告的点击率。社交网络领域,Facebook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光是花在改善订阅时间线和移动界面的界面上的时间就已经够他们忙的了。

    而重要的是,企业计算的整个世界正在忙着吸收Google、Facebook和一定程度上Amazon所需要让他们自己的产品起作用的基础结构科技——也就是,诸如MapReduce、Hadoop、EC2和S3这样的分布式的、灵活的和可扩展的处理和存储技术。大概那就是所谓的软件服务和云计算运动在干的事情,而且那也是搜索和社交网络革命的一个巨大的侧面好处。

    对Apple来讲:作为一个粉丝我很不想这么说,但是他们在今年WWDC上的演讲证实了他们对“创新”所设的门槛已经远远低于过去几年了。Mac的操作系统的最新版本:OS X Mavericks最有趣的一点竟然是它不是以大型猫科动物命名的。新版Mac Pro很酷因为它不再是一个铝盒而变成了一个黑色的筒。而iOS呢,对虚拟牛和绿色毛毡的提及展示了公司内部的力量有多少都转到了对扁平化vs.拟物化设计的争论中。这些都是典型的“扫尾”。

    在科学界,扫尾可以扫很久很久,尤其是当之前的思维模式转变特别的戏剧性。比如物理学里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或者生物学所发现的基因序列;几十年后我们仍然在对付着这些突破。广义上来讲,Apple、Google和Facebook是他们自己的成功地受害者——其实有很多可以做小创新的空间,但他们自己并没去关心,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那些最终会出现在每一种思维模式中的错误、反例和局限性。

    3. 创新者的困境是真的。Clay Christensen是对的——已经名声在外的大公司很难保持创新,因为在过了一个特定的时点之后,它们没法再鼓起勇气去破坏既有的收益流。事实上,作为一个观察了科技界快20年的科技记者,我很想说,创新只会来自于创业公司。

    有些事情太明显根本不需多说。毕竟,一家知名公司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已经上市的那些——就是去把一个现有的商业模型放大到最大。而一家创业公司,如果你认同Steve Blank的说法的话,是一个区寻找可放大的商业模型的组织。而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所以这些公司一旦找到一个商业模型就会停止,那也不奇怪。

    唯一让我不能百分百自信地说创新只来自创业公司这句话的是时不时出现的反例。Apple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证。1984年它向世人展示了Macintosh,2007年则是iPhone。但一般这种大公司要彻底改造自身的话,需要的是一个破釜沉舟的领导人,用足够大的力量去支持被更大的公司有意孤立的特殊项目。

    乔布斯去世,Apple也就失去了主要创新者。Google大概还剩一个Sergery Brin——但也不一定,因为他的特殊项目Google X,似乎更是出于兴趣而非商业追求。那些自驾车、穿戴式科技设备、空气风涡轮机、太空升降舱或许最后会改变经济,但很难看出它们在短时间内会怎么去影响到Google的运营。

    点在于,我们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已经远远过了大多数公司仍然能保持创新的时点。Apple现在是37岁,拥有50,000名员工。它的上一次主要创新,iPad出现在2010年。Google拥有39,000名员工(加上摩托罗拉的话有54,000个人),现在15岁。它的最近一次主要创新——AdWords是十年前2003年出现的。自此之后Google所有的重大变化都是收购来的(比如Android)。Facebook现在9岁,拥有4,600名员工。它的上一次创新,Facebook平台,是2007年诞生的。我想我可以说如果这些公司要是拿得出其它真正创新的东西,他们早就拿出来了。

    为了减少误解,让我明确一下哪些是我没在说的。

    我没有说Google、Apple或者Facebook不久就会消失。我相信他们会存在很久的——几十年肯定的——而且他们会继续在科技消费者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不用说硅谷的企业家和投资家了(这几家公司已经成为了主要的M&A引擎,为小创业公司提供出路)。他们会继续收集、处理和储存越来越多我们的个人数据,他们会继续用各种设备填充这个市场知道每个形状和每个尺寸都有了——从HDTV到手表,从放在口袋里的触摸屏到无线隐形眼镜。

    我也没有像弗朗西斯·福山一样提出一个“终结”论。计算机领域还有不少可以创新的,即便(许多人预测)摩尔定律将会在后一两代芯片设计出现后不再适用。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实现的承诺,在人工智能、仿真建模、参与式数字娱乐、全球制造商与企业家间无障碍的商业环境、以及在人类所不擅长的领域的自动化比如驾驶或者显微手术这些领域里。

    我只是说今后几次信息科技的思维模式转变不会由前几任先锋继续领衔。科技媒体对Apple、Google和Facebook的着迷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有各种梗各种料,他们每次发布常规新产品都能激起大众的盲目期待——但说到底这些都是短视的。

    华尔街的投资家们似乎跟我的观点一致,至少对Apple和Facebook是这样。Apple的股价在2012年9月达到了700美金的巅峰。Facebook从来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从2012年5月的IPO以来它每股的价格已经跌了38%。Google倒是还不错——它的股价目前正处于历史高价,超过了900美金,展示了它在三足鼎立中的老大哥地位(毕竟它在搜索、广告和移动操作系统市场还是无人匹敌的)。

    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性:Google、Apple和Facebook差不多要开始出现大规模人才流失了。硅谷的繁荣靠的就是人材的回收再利用——自1957年“八叛逆”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创建快捷半导体公司起就一直是这样。Facebook上市后成为百万富翁的数百位员工留在那里并不会对这家公司有什么好处。他们应该辞职去自己开公司来寻找下一个思维模式,而他们的大多数同期员工扔在做着“扫尾”工作。而对于他们和消费者来说,回报则是巨大的。

    [更新:对这篇专栏文章,数以百计的读者通过Slashdot、Reddit、Hacker News以及Xconomy自己的评论板块分享了他们的回应。一些读者认为我说到了点子上,但大部分读者觉得我是个白痴。不管怎么样,我收集了一下最有意思的评论放在了这个小总结里。>

    作者:Wade Roush
    原文:Xconomy / Jun 14, 2013
    翻译:haru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慌,但Apple、Google和Facebook的巅峰都已经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of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