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还是产品经理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互联网产品、设计相关的书籍越来越多,很多资料唾手可得,比之前纯靠摸索的时代好了很多。这就导致很多人不会学习。买来的书籍看了一遍就以为学会了,之后就把书放在一边,随着书合上的那一刻,脑子里刚看的到的书里的内容也跟着书籍一块合上了,再也想不起来了。
所以关键是要看了之后有收获,要能够从书里面学到东西,并且能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算学会了。
所以我们就需要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精读。精读的意思也不是就要减慢阅读的速度,逐字逐句的去阅读,而是要框架化,自上而下、逐步精确,有选择的阅读(尽可能让更多信息进入视野)找到文章的主体。判断每个段落的作用,为文章划分结构,进行组块,阅读时,将句子和语段组合起来进行理解(不要去理解意思,只要识别这段信息在讲什么)将句子组合成句群、识别、提炼主干。重构,用自己熟悉的话复述信息,重新进行编码(一般用要点法,【1】【2】【3】)把里面的知识重点都能梳理出来并有自己的理解。
验证,审视你所阅读到的信息,而不是下意识地去选择相信,那你就已经比很多人走得更远了,我们要尽量保持合理的怀疑,对于接触的信息,先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找到里面值得信任的地方,再选择性地去相信,这样才可使我们对信息的理解跟吸收更加可靠。再者一定要区分出事实和观点,事实是对客观的描述,而观点是对主观事物的评价或者规范。
举个例子,小明心想我得赶快,否则我就迟到了。虽然他是一个描述,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它只存在于小明的脑海里,所以他是一个主观的思维。简言之,只有同时满足描述、可证实、客观存在、这三个特征的才属于事实,其他的都属于观点。别人写的书都是依据别人的工作经验总结下来的,不一定适合你当下的问题。应该有选择的借鉴当中的部分,并按照你当下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良,去验证这个方法是否适用。
反思总结
不提炼总结,不应用学习、不深入思考,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要想真正的学会,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就是把你知道的知识、技巧、反复重复实践50遍左右,才能掌握。而想掌握熟练,还需要重复更多的次数。当你把某个知识或技能变成习惯后,才能变成自己的。
很多人总说学习之后效果不太明显,就是这个原因。并没有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没有持之以恒地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当中。只有持续反复的练习,才能跨越这个鸿沟。哪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知识点,从记忆上来讲,必须要反复地实践,重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为止。不能只是偶尔将自己的技能应用到行动当中。
认知资源的目的性差、缺乏实践环境、难度不一。
学习是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如何增加自己的学习效率(多感官,看一遍、听一遍、说一遍、画一遍、做一遍,尽可能从更多感官通道学习,你能被刺激的感官通道越多,记忆越深刻。)
做重复性流程时,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
总结:
1、当我们读书时,仅仅读完是不够的,你光知道它写了什么过两天就忘了,没啥意义,毕竟现在信息和事情太多,大脑的带宽和存储量不够。重点是读完后复述一下它写了什么,并用清单体写几点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再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提取文章的写法看它是如何描述与分析问题。
2、读书是拆解吸收、化为已用,不是把别人的内容全盘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