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任何事情时,你有没有思考过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和动机是什么?是被动地不得不学,还是自己主动想学;是仅仅学习知识还是掌握某种能力;是想尽快取得荣誉,获取收益,还是沉淀自我,拓展知识边界;是“学现在”还是“学未来”,洞悉做事的意义在于自己的眼光能触及多远。
周岭的《认知觉醒(青少年学习版)》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NLP逻辑层次模型”,NLP直译就是神经语言改变行为程序,那么这个行为程序逻辑有几层呢?开创者将人的思维和觉知分成六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
首先,环境这层是属于最低层的学习者,遇事只会从外部环境中找原因,比如时运不济呀,遇见的老师不太行呀,考试时旁边同学的抖腿小动作让自己分心才考不好的呀。他们是十足的抱怨者。要想避开这层,就得主动从自身找原因,有问题也只找主观原因。
第二层是行为。虽然不太会抱怨环境,但是容易专注于努力的动作,以徒有虚表的打卡形式来自我欺骗。用无痛努力数量取代直面核心困难的思考,来麻木地待在舒适区。打卡仪式固然也是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学习的动力,但是要清晰考量不同打卡内容的必要性,明确其内容是否真实反映出了实际输出。
第三层的学习者则开始学会动脑琢磨自身的能力了。懂得积极寻找方式方法,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空间里,不断地收藏各种健身方法,瘦身秘籍、单词速记之法等等页面,真的就能转变为自己的能力了吗?收藏即学到的观念是要不得的,这就跟这些道理我都懂,只是我还没有开始作罢了的学习态度一样,方法都在那,拿着就不怕自己不会,其实什么都还没有开始呢!
第四层的小伙伴有了一定的信念和价值观了,找准学习和做事方向,成为战略家,遇事就要问一问,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层的人就是觉醒者,拥有自我意识是更高阶更主动的选择。主动定位自我身份,面对不同的学习领域,自动灵活地转换角色状态。
最高一层的学习者其实就是创造者了,是拥有一定的使命感。懂得服务大众,积极创造价值,利他以及积极影响他人。拥有使命感,才会不畏难,勇往直前。比如疫情初期那些敢于奔赴前线的医生护士们。
眼光一旦打开,我们就能成为“自由人”,能够在遇事时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建身份、明意义,只要不断思考,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学习的原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