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都将被困在自己的认知里,无处逃脱,不可超脱。
所以我们总归是要尽可能大的去拓宽自己的认知的。古人教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告诉我们要尽可能阅人无数,而受限于时间精力金钱,读书其实是开拓视野提升认知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也可能是栽跟头,但是太疼了,还是稳妥一点为好。
江城的作者是美国人,记录的是1996-1998年的涪陵(我还是忍不住会念成pei),这视野之独特,是我阅读体验中最大的亮点感受。
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共鸣,但我从未想象过外国人眼中看见的,跟我们看见的,会有怎样的不同——你看,又一次验证了认知的局限。
我没有去过涪陵,书中描述的一切我会有画面感,但很难系统连贯,但我看见了彼得眼中看见的,中国的缩影。
不管是那个时代的涪陵人普遍的性格:爱扎堆,不关心政治,没有界限感,热情好心,还是大家洗脑般的政治正确,急躁,都还是能在今天的中国里找到影子——血脉里传下来的东西——乌合之众的很多特点在此可以得到完美的验证。
彼得喜欢把自己塑造成何伟,然后带着这个人设去体验感受经历,最大化地跟当时的外界接触,收集信息,在自己的世界里制作一张属于涪陵的地图——感觉像是一场通关游戏——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也许是记录一段生平,也许给打开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
一个涪陵,中国那个时代的小小缩影,世界了解中国的一站,他的过往、历史、人文、现代,都是真实的,都是宝贵的,正因为如此,它才能给人带来不同的认知和理解,才能带领我们回到过去。
时间都是停滞的,当书本被写成时,时间和画面其实就已经停滞了,停滞在那个时刻里,停滞在1998年的涪陵。这幅静止的画轴,就这么静静地铺陈在那里,等着路过的有心人,去发现和欣赏。
我很庆幸,我看见了。
09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