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第三节课,我校召开紧急会议,主题是布置大班额化解相关工作。县局强调:省厅会到实地考察,未能按省厅要求化解大班额,县局、校长等都将要承担责任。
这是迟到至少二年的硬性工作,按计划本来至迟应在2019年完成的工作,但由于教室不够、教师严重不足等具体原因,拖延至今。其实即使今天,教室也不够用,老师也还是不足。这种情况,其他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过以我们学校最为典型最为严重。校长强调,现在再也扛不住上面强制化解的压力了。
这种大班额的形成,其实是教育畸形发展的结果。
首先,这是教育资源失衡的必然结果。早在二十多年前,县城中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教育要做大做强。为此县城学校一方面把乡镇中学优秀教师选拔进县城学校。另一方面把乡镇中学的优质生源抢到县城中学。乡镇中学优秀教师流向城镇,使乡村和县城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又有优秀学生领头羊的示范效应,家长都想方设法把孩子往县城送。生源过度膨胀,学校规模不可无限扩大,教师及教室场地有限,学校要正常运行必定要扩大成班额。
其次,教育管理主体模糊的结果。对于教育的管理,从来就有行政和业务的管理主体不一致的双重性。业务管理是教育系统内的事,主体是教育厅、教育局、学校,形成从上到下的一主体体系。而教育的资金投入、人事分配、教育布局等却更多的是行政系统的事,主体是各级政府。而这两个系统在履行职责时,要形成合力并非易事。所以在解决一些需综合考虑、迁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大事时,也就难于短时见效了。
再次,县城城市化的结果。县城发展迅猛,城市不断扩融,吸引老百姓不断往县城集中。而老百姓经济收入大大提高,迫切追求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因此全县生源自然疯狂向县城集中,县城学校压力增加,班级成班率增大也就或了必然结果。
然而,高成班率大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大大增加了老师教育管理的难度,大大地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因此,化解大班额成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肩上过于沉重的负担的重要举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