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马歇尔·卢森堡(1934—2015),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有着6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由于作者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有突出的贡献,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内容概括:
由本书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本书主旨讲解的是如何沟通,沟通的方式需要采取非暴力的方式。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讲解了非暴力沟通是如何产生的,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应该是如何去使用,能够帮助我们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书中也提及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用不批评,不指责的方式与人沟通,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论在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环境下它都是适用的。
核心思想
本书主旨思想主要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关键要素
非暴力沟通-读后浅谈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非暴力沟通的另一方面是借助它们关切的倾听。
首先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和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那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表达,面对来自与他人的暴力语言,我们该如何应对,当我们认识自己的时候如何用非暴力沟通来和自己交流,建立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基于非暴力沟通的四点关键要素来理解一下非暴力沟通的应用表达。
观察事情的具体事实,而不是评价: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到:“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然而语言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
因为有了评判,是我们的语言有了暴力的危险,而表述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不存在批评和评论, 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当我们把事实与评判混为一谈时,语言也许会成为彼此沟通的障碍。
那怎样去避免我们对事实进行评价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来区分观察和评论
表达方式
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
区分观察和评论
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你太大方了。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作唯一的可能。
她无法完成工作。
我不认为她能完成工作。或她说:“我无法完成工作。“
把预测当做事实。
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会出问题。
如果你饮食不均衡,我就会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缺乏依据
米奇花钱大手大脚
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欧文没有进一个球。
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索菲长得很丑。
索菲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日常沟通中要注意“我认为“,”我觉得“,”你总是“等,这些词汇大都是表达主观的看法,跟在后面的内容,往往就是评判。
“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评论
观察
你很少配合我。
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
他经常过来。
他每周最少过来三次。
非暴力沟通时动态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体会和表达感受
当我们能够很好区分评论与观察,我们就可以进入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体会和表达感受。 表达感受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的心离得更近。 在我们表达感受的时候我们也要区分感受与想法。 例如:“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就是一种评价,不是表达感受;如果这样表达:“作为吉他手,我感到很难过、失落”,这个就是在表达感受。
同时我们也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比如:兴奋、甜蜜 、精力充沛、兴高采烈、喜悦、自信、开心、高兴、幸福、愉快、满足、欣慰、陶醉等。
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比如: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不安、心神不宁、悲伤、绝望、气馁、灰心、烦恼、愤怒、生气、厌烦等等。
还有些词汇是表达想法,而不是表达感受,需要注意。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欺负、无人理睬、没人赏识、被利用等等。
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发现需要
为什么我们产生了高兴、受伤、着急这样的感受,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的时候我们有四种选择:
1. 认为自己犯了错,责备自己。
2. 指责他人。
3.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当体会自己与他人的感受与需要后, 可能发现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比如被关心,被尊重,被认可等等。 当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也会引起人们的暴力语言。
提出具体的请求
当我们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我们的请求如何才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首先,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其次,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此外,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请求。
做到我们的请求明确具体后,我们还需要在请求时明确我们的目的,请求对方给予反馈。我们需要了解对方是否已经明确我们的请求。
在表述请求时,我们也需要避免把“命令”看作“请求”。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了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如何应对别人的暴力语言
细数下来,这似乎是对我们自己的要求,那当我们遭遇别人的暴力语言我们该如何应对?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
1.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 大声地提出请求;
3. 换一个环境。
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引导对方说出明确的需求,达成共识。
人们有时候在体会他人的时候容易忽略自己,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对自己运用暴力语言,比如:“我应该是……”,“我不得不……”等,尝试用另一种方式与自己交谈“我选择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想要……”。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写了这么多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的体会非暴力沟通的真谛,通过它来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最后借用本书开篇的:鲁思·贝本梅尔的那首诗来做收尾。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我说与听的时候,
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里有话要说,
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
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
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如果你以为我想羞辱你,
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
请透过我的言语,
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鲁思·贝本梅尔(Ruth Bebermeye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