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天时间抽空读完了哈金的《等待》,起初拿起这本书翻读了几页后,以为这本书写的就是主人公孔林为了追求婚姻自由,而和被父母包办的妻子离婚,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苦苦等待了十八年之久……在这等待期间所发生的人物情感纠葛的故事。
可是,越往下面读,越发现了自己当初想法的错误。这部小说看似是写等待,其实是对心灵的拷问。
小说通过对孔林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让人们开始在心灵深处拷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孔林那样的人吗?
那孔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孔林是一个被人羡慕的人。
在小说的人物关系中,孔林家乡有个被父母包办婚姻的老婆淑玉,部队还有个自由恋爱的女人吴曼娜,家里的老婆爱她不愿意和他离婚,部队的女人为了他等待了十八年的青春,而且两人还为她留了三个孩子。
而且在小说结尾,连一直对他心生怨恨的小舅子本生,都表达了对孔林生活的羡慕,原文是这样说的,“本生说了:‘好事儿咋都叫孔林摊上了呢?我从来没像他那么有福。他大学也上了,干部当着,还有仨孩子。’”
从这一切看来,孔林确实是幸福的,应该被人羡慕的!
但实质上,孔林是一个可悲的人。
因为小说从另一个侧面——孔林的内心独白视角,向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的孔林。
这是一个丧失了真实情感的孔林,一个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所桎梏的孔林,一个只会按照生活常理做事的虚伪的孔林。
在这十八年的等待中,他一直浑浑噩噩,像个梦游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牵制。别人推一推,他就动一动;别人扯一扯,他就往后缩。驱动他行为的是周围人们的舆论,是外界的压力,是他的幻觉,是那些已经融化在他血液中的官方的规定和限制。他被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他得不到的就是他心底向往的,就是值得他终生追求的。
他的心灵没有活力,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不是内心,而是他应该怎样去做。
他这辈子从来没有全身心地爱过一个女人,他永远都是被爱的一方。
其实,这一切都不是等待造成的,而是他内心枯死的结果。
小说在结尾也通过孔林内心的独白,向我们阐明了这一点。
有一段独白这样说,“在感情上他一直没有长大成熟。他能够充满激情地爱一个人的本性和能力还没有发育就枯萎了。如果他一生中能够从灵魂深处爱上一个女人该有多好,哪怕只有一回,哪怕这会令他心碎欲裂,令他神志不清,让他终日像吃了迷魂药,让他整天以泪洗面,最后淹没在绝望之中!”
所以,他心灵的干涸是从一开始的。
这样的人,已经不算真实意义上的人了,只能说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
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悲吗?
可悲!
庄子在《田子方》里说过:“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其实,一切的悲哀,都莫过于内心的枯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