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男孩,16岁毕业于清华附小。18岁去陕北下乡,21岁双腿瘫痪返京,做过工人,又得了急性肾损伤。28岁开始写作,41岁罹患尿毒症,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59岁病逝。
看了这段文字,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他的不幸遭遇唏嘘不已,的确,曾经的他,也绝望过,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他就是中国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史铁生。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拥有一副残缺皮囊的人,在短暂而苦难的人生中,留下很多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相继获得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52岁时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当时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场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病隙随笔》是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散文,也是他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这是是一部充满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是他从身患尿毒症,接受透析开始,历时四年时间写就的,“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了解史铁生的这本心血之作——《病隙随笔》。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243则,作者以智慧的笔触,从生命的困惑和痛苦出发,对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生命题进行探寻和追问,审视时代和内心,给人无限的启迪。
一、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
在史铁生看来,有些苦难必须接受,这就是威力无比的现实,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
他清醒地看到“你就是钢筋铁骨,还不是荒冢一堆草没了,你就是金刚不坏之身,还不是沉舟侧畔千帆过,那无限的消息,不把任何一尊偶像视为永恒,唯爱愿与人间翱飞飘缭历里千古而不死。”
正是心中这份爱愿,让他在生活终极的苦难中不丢掉信心,永葆希望。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生命的意义》中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不是被给予的,而是被提出的。”更让作者悟到,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选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聚拢起来,迷失与命运之无常的生命意义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终于看见了路。
作者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定位于与先贤的思想汇合,达到生命应有的高度,这成为他一生的追求,他生命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轮椅和病榻上度过,但他的思想却飞扬飘摇找到了他的知音。“每一个人都得从头寻找生命的意义。只有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只有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以上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你才能说继承。若在山腰止步,登峰之路岂不又被埋没?幸有世世代代不懈的攀登者,如西西弗斯一般重复着这样的攀登,才使梦想照耀了实际,才有信念一直缭绕于生活的上空。”
残缺的皮囊怎能扼制他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他看得比别人更远更透彻:“生命的意义就像浩瀚音乐中的一个音符,一个段落,孤立看他不知所云,唯在整体中才能明了它的意义。”
他手无寸铁,却像一个英勇的战士:“你来了,你掉进了一个有限的皮囊,你的周围是隔膜,是限制,是数不尽的墙壁和牢笼,灵魂不堪重负,于是呼喊,于是求助于艺术,开辟出一处自由的时空以趋向那无限之在和终极意义。”于是,他以写作来解除压迫灵魂的负担。
二、文学要像侦探,从流畅的秩序里听见声音,在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
作者谦逊地认为,自己仅仅算一个写作者:“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私下里张望,走得触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他渴望社会尊重每一种声音,不要像诗人西川的诗中说的“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他热切地赞美每一个来自鲜活个体的消息“那是天地间最自由的一篇思绪呀,是有限的时空中响彻的无限呼唤。给它风采,给它浪漫,给它鬼魅与神奇,给它虚构的权利去敲碎现实的呆板,给它荒诞的逻辑以冲向这个既定的人间……”而且不止一次“我听见四周巨大无比的夜的寂静里,篇全是那深隐、细弱、易于破碎的万千心流在喧嚣,在聚会,在呼喊,在诉说,在走出白昼之必要的规则而进入黑夜之由衷的存在。”
他强调写作贵在真诚,不仅是去挖掘真理,也是去发扬生命的难以捉摸,微妙莫测和不肯定性。他认为人需要写作与需要爱情是一回事,甚至把写作比作一种“偷看”——写作,便是迫于社会美德的围困,去偷看别人和自己的心魂,偷看那被隐藏起来的人之全部。它提醒着人的孤独,呼唤着人的敞开,并以爱的祈告去承担人的全部。“在一个孤独的位置上期待着别人,以一个孤独的音符而追随那浩瀚的音乐,以期生命不再孤独,不再恐惧……”形象地写出作者的写作初衷和心理预期,想一想,你我不正是这样吗?
由此,作者延伸至艺术的魅力。“就灵魂的期待而言,它强大并且坚韧。胜败之势从不属于它。他就像梵高的天空和原野,燃烧,盛开,动荡着古老的梦愿,所有的现实都因之显得谨小慎微,都将聆听它对生命的解释,因而我在《向日葵》的后面常看见一个赴死的身形,又在有《有松树的山坡上》听见亘古回荡的钟声。”所以,他坚信,狭小残缺的皮囊无法阻止他的灵魂在那辽阔的存在汇合,与爱永恒。
三、警惕“残疾情结”的暗算,放弃自卑,同时放弃怨恨。
作为一个残疾人,史铁生更深地体验过一些负面情绪,但他走出了禁锢他的精神桎梏,拥有了超脱和豁达。 他的秘籍就是爱,是爱情也超越爱情。
他说,自卑开始于这样的时候:你的意识醒来了,看见自己被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躯体中,而在自己以外世界是如此巨大,人群是如此庞杂,自己仿佛囚徒。
人是需要同类的,这样的需求和寻找永远没有停止,尽管“爱很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那儿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著称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靥掩蔽的陷阱。当然,在那后面,仍有孤独的心在颤栗,仍有未息的对沟通的可怕。”
因为相信,有和我们一样的人在,寻找就一直在延续。“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
命运不公时不要埋怨,把握好心理和精神领域的防线。马丁.路德.金说:“切莫用仇恨的苦酒来缓解热望自由的干渴”。作者悟出其中内涵以往的压迫,歧视,屈辱所造成的最大遗憾就是怨恨的蔓延。就是这“残疾情结”的蓄积,蓄积到湮灭理性,看异己全是敌人,以致左突右冲反使那罗网越收越。被压迫者,被歧视或忽视的人,以及一切领域中弱势的一方,都不妨警惕一下这一“残疾情结”的暗算。
看见苦难的永恒——唯此才能相信爱是人类唯一的求助。这爱,非居高的施舍,乃谦恭的仰望,接受苦难,从而走向精神的超越。
四、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史铁生不仅探究生命意义,也在追寻生存价值的永恒。他明白个体有自我价值,也有外界熏陶而赋予的价值“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变永久住进我的灵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那么,我们存在是为的什么?当肉身消失,我们“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们曾经丰富多彩的记忆、情感,不为人知的秘密怎么办?都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吗?
史铁生说,不是的“生命是永恒的消息赖以传扬的载体。它是什么它就传扬什么消息。”“那爱原或那灵魂,他既不消失,它就必须以我而在,以我而问,以我而思,以我为角度去追寻那更古之梦。”因为我在,这样的意义就将永远的被猜疑,被描画,被建立,永无终止,这就是“我在故我思。”
他呼吁我们谛听或仰望那更为高贵的消息。在千变万化的角色与境遇中实现心魂的自由。
这就是史铁生,以上就是他于生命最困顿时得出的生命彻悟。
《病隙随笔》让我们看到,这个伟大的灵魂,他始终坚定地居住在自己的内心,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读者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这高昂而丰盈的灵魂岂是残缺皮囊可以束缚和压制的,一经喷薄而出,也必将光耀千古。
#北京公会助力,好文上热门#
https://www.jianshu.com/p/7349c1ecbff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