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测试:你真的会阅读吗?
这个时代,读书能力很容易变成一种“自我感觉”,会不会读书很容易变成“感觉自己会不会读书”。
一、常见的读书的困惑:1、读书很慢;2、容易忘;3、读完一本好书却收获了了。、
二、测量阅读能力的一个指标:简单来说,阅读能力有一个指标。分别叫做阅读的速度(达到两个小时读完12万字的书)、阅读的准确度(阅读一本书我们能容忍5次左右的差错)、阅读的理解度(是否了解书里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否理解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阅读的记忆度和阅读的转化率(看完一本书,试着去复核它的内容,或者写篇读后感)。这一个指标都得了高分才叫做会阅读。
我第一所面对的阅读不仅仅是“能认字”,而是能应付各种阅读的需求,并通过文字深入到内容本身,获得收获和成长。在这个意义上,“读懂”就比“读过”有更大的意义。
大量阅读只会增加词汇量,却不一定能同步提升阅读能力。阅读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阅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变成某种肌肉记忆,一个人阅读进行学习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
阅读的方法:可快可慢的读书法。
一、阅读要运用的器官。
很多阅读高手,之所以阅读效率高,就是因为他们在用身体的四个部分在阅读:手、眼、脑、嘴。阅读的时候,离不开这四个器官,阅读方法训练,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把这四个部分用得更好。
眼睛有个功能,叫做“视野宽度”,简单来说就是一眼看过去可以看到的内容的数量。“一目十行”其实有两个技巧:第一个技巧叫抬眼看,就是我们看书的时候,尽量不要离书太近,离书太近,目光就很容易聚焦在一个字上,保持离书本适当的距离,这样你的目光就可能集中在一段话上。
第二个技巧叫做抓重点。一段话也好,一本书也好,其实核心的理念就那么几句,很多内容都是反复解释核心理念的。想要高效阅读,就要遵守28法则,80%的精力放在重点信息上,20%放在冗余信息上。
这样做很容易找不到重点。这时候就需要另外一个辅助器官,就是手指。手指是目光的向导。这种也叫引导阅读。一般来说,指读法只适应早期的阅读训练。但是成年人可以用升级的指读法,只需要指重点。手指指到哪儿,眼睛就看到哪,这样,你的视野宽度就是合适的。
找到重点,就要用到最后一个器官,就是大脑。真正高效的阅读者,都是把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思考能力用在了对重点的思考上,因为重点理解了,其他的东西都会迎刃而解。
二、阅读中的几个觉问题。
1、读书快好,还是慢好?首先,读书的快慢主要看书的难度。对于需要思考的书,或者能让你得到启发的书,建议慢读。慢读不是读得慢,而是读完之后,要多花一点时间思考。
2、读书要不要读出声?读出声会读得比较慢。而且不是读出声就一定记得住,要有详略,简单的东西看一眼就过去。
3、读书总记不住,是不是要背下来?可以背书上的经典段落或者背一些经典的文章。背书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记住内容,而是记住内容后反复去琢磨细节。
4、看书总是会读出声,而且还是习惯用手一个字一个字指着读,这有什么问题吗?这样会影响速度。可以试试升级的办法,比如用手指着读,可以升级为不一个字一个字的诣,而是指重点;读出声可以升级为默读,或者快速默读,这些都会更有利于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笔记:阅读的好帮手。
一、五种觉的读书笔记类型:
1、摘录式读书笔记:对好的句子、段落、进行摘抄;
2、注释性读书笔记:不认识的生字、生词,或者是不了解的典故,专用名词的出处,进行注释。这种笔记可能方便我们更好地阅读。
3、批注式读书笔记:看书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书里头讲得很对,有时候可能会能书里的内容、结论有些质疑。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对内容做批注的形式,深入思考这本书。它有利于把书读得更深刻透彻。
4、三栏式读书笔记:它又叫东京大学读书笔记、麦肯锡读书笔记,埃森哲读书笔记,康奈尔读书笔记。
这些看起来名字各不相同,形式也不太一样,但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形式上要分成三栏,第一栏叫行动,就是看完书之后,希望做点什么,可以是改变自己的思考模式,可以是立即着手做一件事,或者去读一些相关的书。
三栏式读书笔记尤其适合自学一个学科或者读一本复杂的书。因为一本书,如果可以完完整整做完三栏式读书笔记,基本上就把这本书吃透了。而且三栏式读书笔记有个好处,它可以让你建立跟一本书的联系。
5、一页纸读书笔记:它操作起来很容。需要找到一张A4纸,把纸对折成两部分。上半部分,写16个跟这本书有关的关键词;下半部分,摘抄或者总结10个这本书里的金句或者关键句子。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它其实是一种整体的思考,也能锻炼总结能力。
做读书笔记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辅助自己的阅读。这点大家一定要明确。读书笔记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读书时最真实,最准确的想法。
读后感:让阅读质量翻倍。
一、阅读成果的自我评估困境。
大部分人在阅读中都是“自我感觉型”,有的人是自我感觉良好型,读完一本书,他就觉得学到了很多;而有的人,是自我感觉糟糕型,读完一本书,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东西说出来。出现这些情况,只是因为你忘记了读书的一个环节,叫做“读书后”。
写读后感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一本书。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写作这种输出,逼着自己再回顾一下重点内容,而且写作有辅助思考的作用。
二、局部思维和整体思维。
局部思维就是书里头的细节给我们的启发,整体思维是一本书全部看完之后,从整体上再回头看这本书的体会。局部思维相对容易,因为是就内容谈内容。整体思维要求看完之后,形成整体的印象,再来说感悟。
三、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有一个六字法——吃书、找口、复盘。
1、吃书。用三五句话把这本书概括出来,如果能达到这个水平,那么就说明这本书被吃透了。为了把书吃透,建议用这样的读书法。第一遍,快速浏览。读得快的话,普通人应该在1个小时左右能读完。就是了解书的内容要点。快速读完之后,好多东西是一知半解的。这个时候,要去看目录,想一想,目录里头的标题对应的是什么内容?是不是能回想起来。如果能回想起来50%,就说明之前读书是有效的。如果想不起来,就去回翻查阅。这种查阅式阅读效率会很高,比较容易记住。
2、找口。看一本书,不能就书上的内容谈书,更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结合当下的情况来谈书。写读后感的时候,找切口一般有几种办法。第一,提问题。提出来你最近在思考的问题,或者是社会上大家在讨论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焦虑?”第二是讲故事。故事其实是一个引子,带给人思考,也把人带入到某种情境中去。而且故事的形式比较容易吸引人,为下面读书的内容提供了铺垫。第三种是结合最新的新闻热点。好处是,可以把书里的理论用来解释生活中面对的问题,这是一种活学活用的好方法。
3、复盘。一般我们读一本书,只是去接受作者的理念,跟自己还没有关联。因此要回顾,而且是结合自己情况的回顾。
四、写读后感的小窍门。
一般来说,一本书可能讲好几个事,但是中心点,或者说一本书的核心理念只会有一个,这个核心理念作者会反复提,也可能是对你触动最大的部分,所以把这个点抓住了,读后感就能有的放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