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掏空自己的过程,既然要掏空,就意味着要有东西,所以不停地输入,更多地观察。
回想一下我读过的书,各种各样,杂七杂八,涉猎广泛,小学三年级我就开始读言情小说,四年级读许三观卖血记,五年级读平凡的世界,六年级看了没有任何删减的很黄很暴力的一千零一夜。每天都看课外书到天黑,才磨磨唧唧地把书本拿出来写作业。
每次发了寒暑假作业,都要先把阅读理解全部看完;考试发卷子,都要先看看阅读看看作文命题,然后边构思作文边写前面的题,积攒了满满一脑袋素材,迫不及待地希望快点到达作文环节。
长大以后的阅读兴趣远不及小时候,总是被更多的事情吸引了目光,分散了兴趣,培养了惰性。

大二时看了一本心灵类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当时的感受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书中反复提起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缺失,在成长途中的迷茫,都是自我内心的写照,事事都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原因,从根本解决问题。已经发生的就臣服,不无谓地挣扎焦虑怨恨,放下然后站起来。自身的心态会改变我们看世界的视角,甚至改变事情的走向。
这大概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力量。
作者是张德芬,她生于中国台湾,台大企管系毕业,在美国UCLA取得MBA学位。2002年开始,辞去国际知名公司高薪工作,专心研修瑜伽以及新时代的各类课程。被各大媒体、社会机构评为“2009年度影响中国女性生活精英人物”、“2010年度优雅女性提名”、“2014年十大品牌女性”等。
她揭示了困扰人们烦恼痛苦的深层次的原因,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学会了获得内在的力量,好像得到了一把钥匙,从困顿中找到了光亮的方向。后来很畅销的《活在当下》《吸引力法则》等书籍,最初我都是在这本书中接触到的,她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最珍贵的道理告诉了读者。
摘抄几句我印象很深的段落作为结尾吧:
1. 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
2. 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就难怪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3.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
4.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5.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6. 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它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
7. 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会吸引那样东西的那种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你规整,你的生活就有序;你混乱,你的生活就一团糟;你阳光向上,你的生活就柳暗花明。
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我相信这句话,所以更会认真地创造自己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