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金刚经》讲义 (杨宁)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既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既非佛法。”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问须菩提:“假如现在有一个人拿满三千大千世界这样多的珍宝来做布施,他由此得到的福德,果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这个人得福德,果报非常多。我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我认为这个人做的福德是世间有相福德,可以由此获得善报,所以如来才说得福德多。但如果此人能 「施者空」,「施物空」,「受者空」这样布施所得福德即如虚空一样不可思量,叫福德性。”
在此,须菩提认为,住相布施所得福德才可以用「多少」算计。而不住相布施,福德也空,行者无所执着无所求,所有福德即可契入自性实相,回归空性。福德本性空,所以叫福德性,不可以用「多少」来说。
因在《金刚经》的第四品中,佛曾谈到「应不住相布施的正知见」,所以须菩提在此如此解释,以此来说明自己对佛解说的领悟。
但接下来的对话中,如来并未对须菩提的「福德性」,「福德相」这两个概念作任何评论,因为在如来的境界中,「见色即见性」,「色空不二」,只是因众生着相。如来说,不应着相布施,但施者本空,所施一切也本空,众生即使有所住,有所执着,但在佛的境界中,也是非住,也无可住之人,无可住之物,万物本自清净,但须菩提这样讲也并没有错。
佛陀接着说:“如果有人能够理解这本经文的意思,并以此修证,甚至只是将其中的四句偈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超过前面那个人。为什么这么说?须菩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门都从此经出。”
在此,佛陀是在强调本经的见地对修学人的重要。学习修证这部经不仅可获得世间法中的很大福德,而且,所有的佛都是按经中的一切见地、方法去做,去修证,以此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
当佛陀在强调了这本经的重要后,马上又重申前边说过的见地,提醒须菩提,其实也是在提醒还一会儿清醒,一会儿迷糊的众弟子。原文是【所谓佛法者,既非佛法】。意思是说,我刚才说这部经非常重要,虽然这样说,但你们可不能着相,不能执着这就是佛法。
佛所有的说法几乎都是对机施教,即佛会看着弟子们心中的疑惑与盲区,层层递进,左右清扫,令弟子们随佛的层层开示破层层知见,除层层执着。所以,所有相的破除,弟子们的心中像拿掉了层层滤镜,终于一点一点看清实相。
而且佛在《金刚经》中的开示,就像是一个人倒退着打扫弟子们的心地,层层清扫,而且边走边扫去了自己上一步留下的脚印,到最后,在众生心田留下了真空境界。
所以佛在说完此经的功德与重要后,马上又重新扫去了刚才说法可能留在一些弟子心中的执着。重提,「不要执着法相」,让弟子们重新安住在「不着所有相」的真空境界中。
显然,弟子们心中的执着仍未破完,所以佛接下来仍在不断开示,清扫弟子们的心地。
下一品:一相无相分 第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