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二去,我和虹口图书馆洄游书屋的老师熟悉起来。
记得第一次我去的时候,遇见了读者徐友群老师,这是我第二次见他。徐老师是去年洄游书屋运营后,开始讲座的第一人,他讲他的地图收藏和上海近代史的研究。据图书馆的老师介绍讲座反响很好,吸引了周边不少读者前来。这次他带来了他的宝贝——旧上海地图手稿。
原来徐老师不仅收藏地图,还对上海城区旧地原址有非常详细的考据,以及那些地址的历史经历和变故,他都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徐老师说这几年他一直在收集素材,了解当时当地的现实情况,很多时候,他也需要以前的记载,所以有些旧书书展也是徐老师常去的地方,有时那些旧的资料,价格不菲。徐老师告诉我们,他的书在今年年底就要出版了,真替他高兴,到时一定要先睹为快。
去了几次洄游书屋,快乐地参与了一次“书香满城,红色阅读”的朗诵活动,和另外两位老师一起,朗诵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 · 雪 》,那是图书馆为了推动市民深入阅读,并引导市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朗诵者当中有五岁的娃娃,也有花甲的读者,无一例外地,大家都情绪高昂而饱满,尤其看到年轻的志愿者们,站在我们身后,青春勃发,散发无穷的力量,我仿佛也受到感染,激情而投入地朗诵了《光的赞歌》。那天感觉时间特别快,由此也认识了退休的白燕医生和热爱旅行的金雯老师。



后来又认识了书法家王荣联老师和达峰老师,在洄游书屋的读者墙上,他们都留下了墨宝。最有意思的是凌毓伦老师,他是一位画家,他的速写简笔画简直出神入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成为他的素材来画。有日常中的笑料、机智和幽默,凌老师结合最新的热点,讽刺也好、自嘲也罢,常让人忍俊不禁。有时简单几笔,却如神来之笔,人物神态就精准地表现出来。我们这些读者每天都被凌老师的画逗得会心一笑。

达峰老师的书法小楷隽永流畅,工整秀美,像婷婷玉立的大家闺秀,看他的书法,是享受,是静心,也是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恬适氛围里。他特别喜欢辑录丰子恺先生的小散文,鲜活而拙朴,在达峰老师的毛笔下,仿佛把这些意趣也显现了出来,叫人喜爱,难怪达峰老师每天都要写,他戏称是自己的下午功课。

这些老师们虽然都退休了,但他们的文化生活实在是令人羡慕,阅读、吟诗、作画、著书,让人感受到他们总是那么的闲庭信步而又恣意潇洒。

其实,说起来,和这群热爱中国文化的中老年读者结缘真的是洄游书屋做的“媒”,你瞧,墙上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啻是告诉我们,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这批读者就这么聚在了一起了。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看到了慢生活的本质。
现在的人普遍焦躁,年轻人尤甚,一颗心永远无法安住。于是往往看到更多的是负面的,不令人愉快的世界。可是同样这个大环境中,这个小小书屋的读者们,却是别样一种闲适的心境,时时还透出对生活的激情,对过往岁月的感恩。于是他们每一天都是岁月静好,读自己爱读的书,画爱画的画,听爱听的歌,写爱写的字。有时,就从那小小的字画里,透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家庭的热爱。这不就是最美好的吗?
于是我也爱上了这里,这个小小的书屋,籍于读者的爱和无私,静静地在这平和而不张扬的一天一天里,慢慢汇聚了更多的读者。他们当中有稚气未脱的少年,有少年的爸爸妈妈们,有如我这样的中年人,也有退休的老师和教授们。
以后,也许我们会有更多的交流,我们爱中国文化,爱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而我们也更愿意把这种美好传播出去,传播给更多热爱中国文化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