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幽灵子
这本书花了9个小时才读完,倒不是因为生涩难懂,主要是写作风格太理工科,像会议纪要,故事性欠缺,如果不看清每一句,就根本不容易形成记忆。
可能就像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因为腾讯内部不太注重会议记录和建档,对公司历史"漫不经心",且不知该如何对外讲述公司发展的故事,所以他写起来也是费劲的,全书很少看到精彩的细节,甚至可以说没有。大部分内容都是资料堆砌,像重新整理的会议记录。
所以,本打算在2013年腾讯15周年之际出版的书,结果给拖到了2016年,且吴晓波自己还并不满意书的呈现效果。吴晓波在书的序言和结尾,都在谦虚地强调,他并没有完全弄懂腾讯。
关于马化腾的管人管事
我想,这样的腾讯文化与它的主要创始人马化腾有极大的关系。不同于明星互联网企业,如京东、阿里巴巴、小米等,这些企业能立马让你联想到它的灵魂人物,并且熟知这个人物令人感动的激励的创业故事,马化腾却只留给外界一个低调、不喜社交、不爱出风头的印象。
甚至在书中,虽然是以他为核心在写腾讯的发展历程,但你还会记住腾讯另外几个牛x的联合创始人或高级人才:张志东、陈一丹、张小龙、刘炽平、曾李青、许良……而不像其他明星互联网企业,除了那一两个人,你难以记住或数出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牛x的人来。
所以有读者就把马化腾比喻成刘备,说他知人善用、善于聆听、惜才、擅长协调、组织和管理,所以再牛逼的人都愿意跟他合作,和他共享利益。
正如《富爸爸投资指南》里所讲到的,"领导者的职责是使最出色的人脱颖而出,而不是让自己成为最出色的人。""如果在你的企业团队中你最聪明,那么你的企业就有麻烦了。"
小马哥似乎总是甘心居于幕后,同时对于团队的管理,他给予高度的信任和放权,实行内部赛马制,使得内部有了良性竞争机制,创新层出不穷。
QQ秀就是由当时才去公司不久的许良担任产品经理带领团队开发出来的,后期为腾讯打开了盈利通道,创造了丰富的盈利模式。如果不是小马哥当时大胆的放权和支持,就不会有后来风靡一时的QQ秀。
后来的微信,也是当时主管半死不活的QQ邮箱业务的张小龙研发出来的,而并不是专职的研发部门。而在研发微信的时候,腾讯内部还同时有两个团队,正和张小龙的微信进行内部竞争,研发同类产品,但最后都败下阵来。
不管是管人还是管事,马化腾自有管理哲学,这使得腾讯的最高决策层,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中,保持了相对更长时间的稳定性。书中评说:"这样的决策团队缺乏戏剧性人格,没有表演的欲望,却能够以最坚毅和冷静的风格带领公司走得更远。他们是现实主义者,不太相信所谓的奇迹。"
似乎马化腾也并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低调到在腾讯创办的前十来年,都没接受过媒体的采访,甚至都不在公司的活动中进行演讲。不过他的演讲,的确没有那种明星企业家的光环,段子几乎没有,故事几乎没有,格言几乎没有,金句也很少,有的只是他认真思考过后,讲出来特别干、听起来特别费劲却很实用的干货。
书中有一个难得的描写生动的情节,就是讲马化腾口才不咋样的:
马化腾想研发网游,但几个合伙人都不同意,于是他找到机会,要带几个合伙人去洛杉矶参观E3电玩展,以便让他们改变主意,结果大家都找借口不去,只有曾李青不情不愿地被马化腾拉去了。
结果两人在美国领事馆办签证时,马化腾却被拒签了。等到曾李青去办签证时,销售出身的他给签证官生动地描绘了腾讯公司的远大前景,签证官当即给了他办了签证,还问他谁要一起去。曾李青就指着被拒签的马化腾说:"还有他,他是我老板。"
哈哈哈哈,看到这段觉得太好玩了。
书中说:曾李青长得高大壮硕,颇有老板派头,他和马化腾一起去和别人谈生意时,对方也经常把他当成拍板定夺的大老板。对此呢,马化腾却是毫不介意。他的高明之处,就是把适合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而自己专注于产品和发展方向。
很多读者说:马化腾是老板中最平平无奇的,而这恰好是他的独特之处。
这让我想到这两天读到的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离开京东》,作者以一位工作多年离开京东的员工口吻,讲述了京东的发展史。其中讲到京东的管理风格,便是"只有元帅,没有军师"。
说刘强东是一个强势的人,说一不二,甚至有些一言堂,在京东没有二号人物或参谋团队。"刘强东与京东是强绑定,刘强东=京东。""京东给人的感觉,就是除了刘强东之外,没有别的能人。"而现在刘强东被披露了性侵案后,整个京东不可遏制地进入低迷期,人才流失严重。
关于互联网成风的模仿、抄袭
这本书还会让你看到,整个腾讯的发展史,都备受争议。几乎每一款产品的诞生,都是从模仿,或者说抄袭开始的。譬如QQ的诞生,就是模仿的国外的ICQ,三个以色列人研发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QQ的前身叫OICQ,因为被判定为抄袭侵权,才在后来被改成叫QQ的。QQ秀,也是从韩国的"阿凡达功能"模仿开始的微创新;微信也是从模仿Kik开始的……腾讯一度被认为没有一款自己自主研发创新的产品,全靠"山寨"。
但是,为什么偏偏是腾讯走到了最后,且成功了?关于这点,似乎在互联网就有了共性,阿里也好、百度也好,谁最初不是从模仿国外的某款产品而起家的呢?所以到最后,模仿也好,抄袭也好,似乎就成了公开的秘密,成功只在于谁能走到最后,被用户认可。
而在这一点上,腾讯的微创新能力特别强。不管创意最初来源于哪一款产品,最终它都会把它变成自己独有的、无法被模仿和抄袭的产品。譬如ICQ早就没了踪迹,QQ却成了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且靠打造"一站式在线生活"实现了盈利。后来在微信的"快速迭代"中,公众号的推出的确是腾讯自主研发的非常不错的产品。
不提倡抄袭、模仿,但在互联网行业,在各行各业的竞争中,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找到且找准自己的竞争核心,才是企业最关键的制胜利器。
在看书过程中,也十分感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不易,在盈利模式上摸索了很长很长时间,还好最后都成功了。腾讯也并非顺风顺水,它的危机感很强,随时随刻都处在战斗中,从未懈怠过。看了3Q大战,更是感叹,一个企业要强大起来不容易,但倒下去很可能只是一夜之间的事儿。
综上,此书值得阅读,可以了解整个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当然,也有读者说,因为吴晓波主要是写腾讯的,难免在写其他企业与其竞争的事情时又是偏颇。我觉得,那就多读几本,再形成判断就好。
作者简介:英幽灵子,一个伪文艺女青年,致力于1年读100本书,日更简书300天,来跟我一起读书吧。微博及博客:英幽灵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