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散文读书
尼亚基:一个伊朗人的角度

尼亚基:一个伊朗人的角度

作者: 有凤来伊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03:43 被阅读133次
    尼亚基:一个伊朗人的角度

    我生长于伊斯兰共和国革命和两伊战争后的伊朗。 虽然我本身不曾经历过那段动乱,但我的父亲、伯父和叔叔都实际参与了这两次战争,一个叔叔在两伊战争中丧生。我从小被抱持不同信念参战的人环绕,从他们的故事和闲谈中,认知那段历史的各种面相。

    革命期间,我爸正在读大学,全家兄弟一起瞒着寡母参与反政府运动。曾经在阿莫勒的的十二喷泉大桥上被萨瓦克包围,为了逃生而跳河。有许多我的大学教授是在革命期间或革命成功后归国,因为他们觉得故乡终于有了新的希望。也正是这些人带动了现代伊朗的产业发展。相反的,也有我在伊朗或美国遇到的同学觉得那场革命是最愚蠢的错误,全家在革命期间逃到国外避难。如果他们不逃走的话,大概也会入狱或被处决。两伊战争期间, 有人很早就开始考虑停战,觉得战争是无谓的人命及资源消耗。有人觉得打到把伊拉克侵占的伊朗国土夺回来就好,见好就收。也有少数人觉得既然都开战了 ,那就干脆一路打到圣城(耶路撒冷)去,把以色列一起铲平。因此应运而生一句俗谚“卡尔巴拉在通往圣城的路上”,叫这些极右派冷静点面对现实。还有,其实当年不少犹太和基督教的伊朗人也参与了两伊战争,他们超越了宗教的隔阖,单纯为了保卫家园而战。

    我相信每个参与革命和战争的人,最初都抱持着善意,只是想替自己和孩子们寻求一个更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我的父执辈常回忆起两伊战争期间,战线壕沟中众人一心的集体祷告,他们相信就算死在战场上也无所谓。因为在伊斯兰教中,行着神的道死去的人,会得到神的嘉奖并在天上永生。当时伊朗是在那么虔诚无惧的宗教氛围中熬过八年抗战。年轻人积极地想负起保卫家园的责任。

    我父亲曾说过一个故事:某次他在碉堡上值夜守卫时,有个刚满十八岁的小兵跑来找他,坚持自愿替他轮值。我父亲扭不过他而妥协,但两人才刚换岗,对方狙击手的子弹就穿过了那位小兵的脑袋。当时参战的人是抱持那样程度的热诚。但就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胜者渴求更多权力,进而偏离自己的初衷并且试图排除异己。战后,有人像我的父亲叔伯那样,连战争伤害的国家补助都不愿意报领。但也有人认为战争和革命的成果属于自己,他们应该拥有自己努力争来的福利和权力,因而使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好消息是,当权者的腐败和贪婪不会阻止人民寻求更多的自由和公义。年轻世代正在取代旧世代,我想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化而且变得更好。但是,根本性的改变需要渐进并且缓慢地发生。

    从伊斯兰共和国开始,伊朗面对许多西方国家的对经济刁难和制裁。大部分制裁都源自他们罗织的藉口 ,并且不适用于其他类似的国家。例如说,对美国媒体和国际组织而言,伊朗因为女权和人权低落而受谴责,但事情没有他们描绘的那么糟。 先说人权,好吧,伊朗是有死刑,有政治狱并且能致死,革命期间和革命后都处决了大量的政治犯,公开媒体不能批评国家领导人。假设美国的人权分数是九十分,伊朗大槪只有四、五十,低於大多已开发国家。但我留学过的土耳其,人权状况跟伊朗差不多,顶多没有死刑,西方国家也没拿他们怎麽样,因为土耳其是美国盟友,没有牵涉到西方的石油和经济利益。

    再来说女权,在伊朗当个女人的确有点辛苦:男女薪资不平等,而且社会有一定的性别歧视。但即使在西方国家,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当今世上没有多少国家能达到完全男女平等,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当女人大概都有点辛苦。没错,伊朗规定女性得佩戴头巾,但是只有头巾而不是整张脸包起来只露眼睛。女生出门不能穿短裤,但男人也不可以。而且即使包着头巾,伊朗的女性早在半世纪前就拥有投票权。就算没有法律禁止一夫多妻,普遍来说在现代伊朗重婚并不被社会接受。至少我周遭从不曾出现过同时娶超过一位妻子的状况。伊朗有女性的议员、总经理、士兵、店员、奥运选手、卡车司机、计程车司机……除了法官和国家领导人之外,几乎任何你能想到的职业,都有伊朗女性参与。说个有趣的故事:两伊战争期间,我的父亲和叔伯全部被从前线召回。因为我祖母在不断打电话骚扰地方兵力调度所,直到他们跟我爸他们说“拜托,你们从前线回来吧,你们家再有人死在战场上,你妈会杀了我们。”

    我不认为这样的故事,会发生在一个女权极其低落的国家,但西方媒体都把这些事情当作不存在,只想报导那些伊朗女性受到压迫的故事,因为那种故事才有卖点。 而且伊朗因此受到制裁,像沙乌地阿拉伯那样女权状况更糟的国家却没问题,因为他们是西方世界的盟友。我甚至没办法拿我的国家跟沙乌地阿拉伯比较——拜托,沙乌地阿拉伯的女人不能在没有男性的陪伴下出门、不能驾驶交通工具。二0 一五年十二月,阿拉伯女性才得到投票权。目睹这样的双重标准,只让伊朗人越来越不信任西方世界。身为一个中产阶级伊朗人,我希望读者们能忘记所有他们从媒体中认知的伊朗、清空他们的记忆,抛下媒体宣传的那个形象,跟着这本书,好好体验这个国家。

    社会是种复杂而难以预测的东西,不像机械那样每个零件的功能都清晰明了可预料。研究一个社会或国家需要涵括她的历史、地理、信仰、人际关系和文化。本书作者威廉.罗伊.波尔克是约翰.肯尼迪总统时期的国务院政策企划评议会成员,专攻中东与北非政策,又当过哈佛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他任职国务院的期间,伊朗还在末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的统治下。波尔克也是美国在伊朗革命前派驻当地的顾问,不仅如此,他本身就跟国王有私交,这从他在最后一章提到和国王的私下对话就可以看出来。从作者的背景看来,可以了解他不只是个研究中东的学者,还涉入伊朗历史中很重要的部份。当我受邀替此书写导读、开始阅读时,我觉得这本书一定会对伊朗历史有某种偏见,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当年美国外交政策构成的一部分。但当我继续读下去,特别是读到最后几章,我发现这本书写的相当客观公正。 我的意思是,他能够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历史事件,并且不偏限於西方观点的诠释法。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美国和英国在伊朗的政治操作,和两国主导的、跟石油公司密切相关的经济变化。在那段故事中,他提到了双方各自的动机,解释它们对伊朗的影响,并且分析这些行动是造成毁灭性或建设性的改变。

    本书从久远的社会和宗教历史开始,几乎涵盖了伊朗社会的所有必要层面。正如前两章所介绍的,现在称为伊朗的这片土地,在数千年间被不同的种族和部落居住,也都对她的文化产生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疯的国王,好的国王,沮丧的战争,血腥暴动······这份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例如说我们有过像居鲁士大帝那样的国王,在基础人权、有偿劳动(甚至包括国王的雇员)这样的人道主义价值基础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波斯帝国。也有像罗马波斯战争那样拖延数百年的战争、伊朗奥图曼帝国和其他更多的战争,榨干了这个国家的资源。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后续效应,都在一代代的历史中回响,不断改变这个社会的面貌,并加上更多的层次,使她变得更为复杂。

    另一个影响伊朗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宗教。就像前面几章介绍的,伊朗人从最开始就是信仰坚定的一群人,伊朗文化对宗教人物有极高的尊崇,这提供了统治者操纵人民的好机会。当权者以宗教之名统治,并把自己的王国连结到神的王国,以合法化自己的统治。在我看来,本书比较着重于宗教和宗教如何在千年中塑造这个区域。不只在伊朗,几乎在所有的中东国家,宗教都在政府和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前是这样,现在依旧如此。

    引进了解伊朗的基础知识后,作者转换了步调,简要地提及近五百年来的重要大事。了解这些事件和历史氛围,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为何人民追求改革,和那些缓慢引爆一九七九年伊斯兰共和国革命的事件。时间越接近现代,作者越详细描述各种大小事件,替读者做好接受巨变的准备。在最后一章,作者强调他国政府在伊朗历史的角色,和他们如何影响伊朗至今的方向。我个人觉得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事件,是一九五三年推翻第一共和民选首相摩萨台的军事政变。这场由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情局策划的政变,永久改变了伊朗政治,把她从一个经历长久冲突后终於要实行民主的国家,转为另一个集权政体。我个人认为这是伊朗近代史上最严重的外国干涉。在那个时期,伊朗正要在播种培育一个民主国家,但西方人扼杀了这株幼苗,因为他们自身的贪禁和利益,因为他们需要维持他们对伊朗的掌控。在人民眼中,摩萨台博士是位出色的政治家,为了母国的成功而战。在现在的政治语言中,伊朗人把每一个为了人民和国家利益而战的政治家跟他相比。认知这些故事后,读者可以从那几章中理解为什么现在伊朗人和西方人之间会有如此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因为那都源自於过去百年间的诸多事端。现在西方国家怪伊朗发展导弹并采取制裁,但对伊朗人来说,我们只是发现唯一能保护自己的方法是自立自强。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场政变之外,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孤立无援,只有少数国家支持伊朗并出售军火(而且其中很多是同时卖军火给伊朗和伊拉克)。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跟西方人买化学兵器用来对付伊朗人,我们家有几位世交至今仍然残留有毒气造成的气管和神经肌肉问题。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所以,战后的伊朗当然不会再天真地跟随西方世界的意见,自然会往“发展和平自卫军事计划”的方向前进。

    即使歧见和不信任根深蒂固,但是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不信任的高墙渐渐被打破,希望有一天能完全消失。在奥巴马当政期间,部份针对伊朗的制裁被撤销,创造了经济成长和社会面貌改变的黄金时期。要让这样的进步持续直到高墙倒下,需要倚靠伊朗和西方国家的合作。温和中间路线的政府有助于这样正向的发展,不管哪一方的极端主义都只会让事态重新恶化。我个人对我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希望有朝一日人民能有更高的收入,产业能够稳定,而且人们能活在一个民众与政客间关系不这么紧绷的社会中。

    在我看来,这是本完整的介绍书,能让外国人甚至伊朗人本身了解伊朗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当然,本书着重的部份来自作者的个人观点,不见得能完美呈现所有的影响因子。但对于想更深入了解伊朗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开始。最后,没有文化或国家能单纯被书本解读。不接触该国人民,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我鼓励对伊朗有兴趣、想了解更多的读者们,一定要造访这个美丽的国家,面对面接收第一手的文化体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尼亚基:一个伊朗人的角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rq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