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拉 图/自拍
本书作者:斯蒂芬.金,美国;译:张坤, 中国;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次印刷。
从小学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了“阅读理解”,林林总总的阅读题总是只有一个目的:明白作者写作意图及手法。
看过一则很有意思的新闻报道:某一年某一地方的语文高考题是一位年轻文人写的,当拿着高考题目去采访这位年轻人时,他哑然失笑,他坦言写那篇文章时并没有想那么多。
有时某些文学作品被后人过度“解读”,有时某些伟大作品却不为人理解。如何才能不偏不倚地理解文章的真正意图,或许探索文学家们的创作心历路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关于上一段,同好喜儿点评:“关于读者的'过度解读'问题,其实我觉得有时候未必是'过度',读者产生跟作者不一样的体验和认知,是很正常的。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创作,读者其实也会把自己的生命代入作品中,自然会产生跟作者不同的感受。而且越是好的作品就越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我们的语文教育,可能更大的问题不是‘过度’解读,而是‘标准’解读‘"。深以为然。)
关于文学创作的书汗牛充栋,但大多是理论派,枯燥无味,让人看了昏昏欲睡。斯蒂芬.金的这本《创作生涯回忆录》却与众不同,以回忆录的形式来阐述写作这回事。不仅如此,语言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哈哈大笑,欢笑之余又有所收获。
翻开书就有惊喜,是陆谷孙先生的书评。陆谷孙先生给予了这本书极高的评价。他是翻译界和文学界的泰斗,连他都称赞这本书,说明这本书绝对差不了。
如果不了解斯蒂芬.金先生本人,没关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肯定看过或大概率听说过,这部电影就是改变自斯蒂芬.金先生的作品。不仅如此,斯蒂芬.金先生的很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单凭这一点,他的书就很有看头。
从内容上来看,本书可拆分为两个大部分:一、回忆录,二、谈写作。
01 回忆录
在一本正经地谈写作之前,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相较于谈写作,回忆录占整本书的比重更大。
先生幼时体弱多病,也正因为此得以有时间在家看书。先生儿童时期看过的书大约六吨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大量的输入,这也为他少年时期以写作挣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奠定了基础。
先生家境贫寒,父母离异,他的妈妈独自一人带大他和哥哥。少年时期,他和哥哥都想尽办法挣钱,帮助减轻妈妈的负担,经历了各种不为人知的辛酸。
青年时期,读大学时遇到了妻子,两人情投意合,毕业后即结婚。共同经历了育儿,经济拮据,打短工贴补家用。最庆幸的是,他的妻子一直支持他写作,在所有的苦难中都没有停止对写作的坚持,最后苦尽甘来。
作者曾经一度沉迷于酗酒与吸毒。对这段最不光彩的经历,作者很坦诚。作者年轻时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怪谈,甚至这个怪谈到现在也还有市场:“现实世界是一片废墟,人们彼此隔绝,生活在精神隔离和绝望的氛围中。药物和酒精是舒缓作家过分敏感内心的必需品”。其实,这种说法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普通伎俩。换句话说,酗酒和滥用药物的作家只是瘾君子,换句话说,他们跟其他的瘾君子毫无二致。幸运的是,作者在家人及朋友的帮助下,最终戒酒戒毒成功。
每一个作品的作者都试图通过其作品来向世人告知些什么。作者内心深处的一部分早在1975年就知道自己在酗酒,那时他写了《闪灵》。知道自己在酗酒的那一部分自我不甘心沉默,用自己唯一了解的方法,借小说和角色之口在大声呼救。1985年后半年到1986年初,写了《米泽丽》,小说中有位作家受到一个精神病护士的囚禁与折磨。1986年春夏写了《林中异形》,是一部科幻小说:可以用自己的灵魂交换某种想要的东西。那是作者精疲力尽、压力过大的大脑能够想出的对毒品和酒精的最好比喻。了解作者生平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作品,果不其然。
这种套路比较适用于文学作品,对于实用书籍则不尽然。
02 关于写作
写作是什么?作者给的定义是心灵感应。
关于描述方法,作者偏好粗略类比。粗略的方法很可能会犯初心大意的毛病,但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就得执着于细节精确,把写作的乐趣完全剥离。
关于语态,作者建议尽量避免使用被动语态,尽量使用主动语态。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被动语态:“我的初吻常会被作为我跟莎伊娜恋情的开始,被我回忆起”,主动语态:“我跟莎伊娜的恋情是从我们的初吻开始的,我一直没有忘记”。对比之下,高下立现。
作者建议尽量用简短句,这样的句子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而写作者应该总是把读者放在心上,若没有忠实的读者,你将只是个冲着虚空絮絮叨叨的声音而已。
作者不建议多用副词,因为他觉得副词有些累赘,很可能会扼杀读者的想象力。
小说的段落结构并没有那么清晰。段落构成小说的节奏,但并非享受的真正旋律。段落是自然流动的,故事的转折和节奏决定段落的起承转合。经典的段落,开头一段是经典结构,主题句打头,后面的句子支撑这个主题。
段落还有其他功用。其中一种作用类似于舞台指导,轻微但有效地突出人物和场景;它还可以提供过渡时刻,这个时刻很重要,作者认为段落而非句子才是写作的基本单位。
在进入核心部分之前,作者提出两个看法:第一,要写出好作品就必须掌握基础知、词汇、语法、风格的要素,还要装满称心的“工具”(或可理解为写作手法以及真实的写作工具)。第二,坏写手怎么也不可能被改造成为称职的作家,同样,好作家再怎么努力也成为不了伟大的大师。但是一个勤勉称职的作家,经过辛勤的工作,身心的投入,及时得到帮助,能进步为一个好作家。
作者也批评了知识圈的势利眼态度,即某位作家超越一两位评论大师的论断,也将终生背负早年的微薄声誉。
关于写作,作者提到第一戒律是多读多写,这是任何一位作家都必须干的事儿,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睡眠与写作的相似之处在于,我们都要学会让身体平静,尽量让头脑从日常生活单调的理性思考中解脱出来。
写小说,是为了布一张虚构故事的大网,从中捕捉真理,而不是为了求财犯下文学欺诈的罪。
描写可以使读者对故事身临其境,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描写技巧,这就是你除非大量阅读与写作,否则绝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描写,描写多少只能去实践中学习这种技巧。
描述过多会拖慢故事的步伐,甚至可能会令读者生厌。很多时候读者因为一本书太闷,而将它放到一边,这种慢产生的原因是作者对自己描述的力量着迷,忘记了自己的第一要务,即推动故事发展。
比方隐喻等是小说带给人的最主要的乐趣之一,对读写者皆然。
对话赋予了人物音容相貌,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喜欢与人交谈,并且倾听别人讲话的人最擅长学习对话的技巧--情景尤为重要,注意口音、节奏、方言,还有不同的人特有的用词。
有些人是强迫症患者,要求你得从他(她)们的角度看世界,他(她)们是“完美世界的代言人”。他(她)们不一定是坏人,但对你相当危险,如果你碰巧信奉精神自由的话。
写作的问题不在于故事里的语言是否庄严圣洁,还是污秽亵渎,唯一的问题是写作人的语言是不是生动。
以上的几个要素总结起来就是,实践是无价之宝,(写作实践应该感觉很爽,一点也不像是训练),而且坦诚必不可少。叙事技巧、对话以及人物塑造最终都要落到实处,就是要看得清听得真,然后用同样的清晰和真切把所听所见记录下来)无需动用不必要的累赘副词)。
以作者的经验,挖掘象征意义与主题,通常是在第二稿时完成的。象征的作用是装点和丰富。象征以及其他修饰手段确有其用,不光是铁架子的镀层铬,亮光光好看而已。它可以帮助写作者和读者集中注意力,让作品更紧凑,更赏心悦目。主题也一样。
从问题和主题思想开始写作,几乎注定写不好小说,好小说总是从故事开始发展出主题。基本把故事写出来之后,就需要想想这个故事意味着什么了,然后用想出来的结论,去充实第二稿第三稿。你若不这么做,等于是剥夺了你的作品(最终也是读者)的远见与深意,而正是这种深意让你的故事独一无二,非你莫属。
写作不是为了赚钱出名、找人约会、或交朋友。写作最终是为了让读你书的人生活丰富,也让你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是为了快乐起来。
写作跟其他艺术创作一样,是神奇的生命之水。这水免费,所以畅饮吧。
干杯!
再满上!
《创作生涯回忆录》读书笔记-完整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