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宁先生惠鉴:
2018年春首次与《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一书结缘,缘自东莱,缘自李宁先生的微信周记,遂网构了一套东莱的印刷版书。当我第一次读到徐健顺教授写的这篇文章时,非常开心愉悦。这里讲《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非常系统、较我之前对古人教书育人和读书有了非常大的改观,比如:一对一教学、吟诵的概论、复讲的意义、古诗里的意象,等等,我都不了解,不知怎么一对一教,不知吟诵,不知复讲的程序和内容,读古诗只会体会意境,感受诗人心情和表达的意思,完全没有意象等概念。尤其是吟诵着的好处:修身,练习气息,通诗人之情,感古人之意。音韵的长短高低、平仄起伏是有意义的,诗教是有系统体系的。
吟诵
这本书里的知识点太多了,于是一口气读了两遍,很认真地读了两遍,发现还有好多好多疑感,于是打算把这本书抄下来,抄了一阵子,新鲜劲过了,当抄到吟诵时,我又在网上找吟诵视频,找到《诗经》《天保》,发现吟诵跟唱歌差不多,好记。只要会这个调就记住了,也感到《诗经》吟出来更能达到诗教的目的。经常读经,古人的读与今人的读是两回事,古人的读是我们讲的吟诵,今人的读是一字一拍的朗读。从吟诵《天保》开始,我在视频里还学习了其它吟诵,如:《蒹葭》《鹿鸣》《关雎》等等诗经里流传比较广的篇目。当我自喜马拉雅了解了更多的吟诵名家在吟诵时,吟诵篇目之广、南腔北调之丰富,我就抛开抄书,主攻吟诵内容的学习了。
非常敬佩徐教授花了多年的时间,采录了近千位老人,了解了古代人的教育方法,并作文以记之。我中华吟诵自孔子授课教徒以来,二千多年,历久弥新。中华民国成立后,旋即废除读经,中国读书人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文化改革,然我国粹没有随废除读经而疾终。依然有家传,依然有偏远山区大宗族设立私塾,吟诵——古代读书人的读书方式,才得以保存。徐老师带着其团队走遍大江南北、采录了那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最后一批上过古代私塾的或是在私塾授课的老先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方法、了解了真正文人儒士的生活方式。真是无处不学问。
读书人便是如此
我由衷地敬佩古代读书人。
“在古代,文人儒士,就是一方民众的主心骨,一方水土的保护神。识字的人就是精神文化的集中所在。读书的人就比不读书的人更有品格、更有气节。蒙古、满清南下,都是在东北横扫,人民望风依附,到中原长驱直入,各处难以抵挡,但一到江南,就艰难推进,反复拉锯,要攻坚,要屠城。江南人不是没有北方人高大勇猛吗?江南也不比北方更有天然抵御屏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江南文人多。自魏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明清状元多出自江南,这个地方儒士多,就有气节。民风剽悍不管用的,城高水深不管用的,技术先进不管用的,人品的教育是最顶事的。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修身为本的。”
在我看来,其主流再也不是我们看到的封建、传统、迂腐,而是读书人的气象、凝聚力,把读书当作日子来过,永远是修身的状态,心向往之。微信那头的李宁先生也正是这个样子,我很喜欢看她的微信圈,她经常会发一周小结,有吟诵,有读书,也有解字,这些都让我很好奇。2018年的暑假我在3月份就计划好了,钱也交了。当我5月份得知东莱国学有暑假国学课,恨不能背生双翼,来回飞着学习。那时就下定决心2019年一定要去东莱亲自聆听李宁先生的课。但在这一年里,我从李宁先生发的信息里买了一些书自学,如《说文解字》《佩文诗韵》《半世文人半世僧》《唐宋词格律》《古汉语字典》《尔雅》,最近还有《万象历然》等。我也在喜马拉雅里订阅了李宁先生的《三字经》《千字文》《古诗》吟诵。“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还在喜马拉雅听了《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以及徐健顺教授讲解的音频,我边听边作笔记,有的地方听不懂,听了七八遍,还是没有理顺,带着疑问,带着一年来的收获,在2019年暑假我来到东莱国学。
在东莱的20天里,读书、习字、练琴、吟诵,成了我生活的全部,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学友。这20天我一个小时都没浪费。开始是久坐,让我双腿浮肿,于是每天晚餐后活动40分钟左右,双腿才好转。这20天是我自离开学生生活以来,过得最淡雅充适的日子。难忘东菜,难忘李宁先生给我们讲解书中的疑惑,难忘先生教我们学吟诵的场景,现在想来还觉得是生活善待了我,给我一种学习的满足。这里有大带小,有一对一,有诗情,有学友情,有爱,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我恨不能日日过这种读书的日子。这里所展现的正是徐健顺教授讲的《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里的场景。
在东菜的日子里,李宁先生又带着我们学员学习并讲解了一遍徐教授的《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并做了简单的笔记,划了重点, 做了两张卷子的习题,对于似懂非懂的地方基本弄清楚了。在东莱,李宁老师反复强调要多读这篇文章。于是我们不管是在自习,还是在先生讲解时,学得都很认真,有很多内容我似乎会讲了。回到马鞍山,我还组建了一个群,每天学习这篇文章,每天在群里读书、讨论,持续了一两个月。
后来,我把这以前没抄完的内容抄完了。当抄完之后,写了一篇抄书小结,当时以为自己很懂这本书,我把抄记发给李宁先生后,先生把我介绍到了咱们这个群。这里有20多个学友学习,在群里上传学习内容,日日打卡。经过这一阵的每天读书、录音、看视频学习,又仔细地做了笔记,划了内容,以及先生的解读。
尊重乐趣促学习
儿童做事的乐趣都来自尊重和获得乐趣。看到这句,我改掉了自己的几个坏习惯,努力做一个不压迫孩子学习行为的父母,尊重孩子的发展。内不足,外必张也,我以前都是错的。比如:我要他每天完成文言文阅读理解、并背诵默写原文。他有时被我逼的,不开心地浪费六七个小时才完成一篇;当我换了一种方法后,他开开心心地去读、去解字义,一共也不到两小时就能完成理解、背诵和默写原文。强迫不来的,只有自己主动学,爱学,效果才会明显好转。又比如:他见我每天看视频学吟诵,当我看到他这学期将要学的《清平乐·村居》时,他也会主动凑过来听徐健顺老师讲解,之后还让我录了视频发到群里。没两天,还获得了一个徐老师团队发的奖状,孩子高兴坏了。这就是主动学的好处。
一对一,益处多
关于一对一教学,甭说古代教育了,现在社会上一些机构打出了一对一的招牌,学费更是贵的吓人。但是一对一效果好,还是有很多家长愿意出血汗钱来给孩子课外辅导的。学校是上大课,横向混合班,。但是孩子的区别真是天差地别,有的吃不饱,有的不够吃。这就滋生了辅导机构的发展:差的要补好,好学生更要往高了、深了学。我还是觉得古人的混龄搭配班比较人性化。先生有先生的规矩,私塾有私塾的教法。现在社会上的补课机构只认钱,不知老师师德如何,只负责提分;也不知要把孩子培养成哪样,分上去了就行。好些孩子周末补课老师太多,网课也不少,以至于连老师姓甚名谁都弄混了。连老师都能弄混,学习的内容呢?怎么保证孩子弄明白了呢?古人一对一教学是通过学生的复讲来决定孩子的学习进度,复讲过了再往下走。现在横向大班,是按照学生的水平来教吗?不,是按照老师的教学大纲。教育局该思考,家长也要有个明智的定向。孩子一味地补课,那读书的目标是什么?与人交往的能力又如何?适应另一个新环境能力又如何?
读经典,做好人
还有就是,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必读的应该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论语》之类的经典,应考虑作为小学生入学时的教科书,较那“小白兔,尾巴短,耳朵长”要有意义多了。《三百千》,教识字、音、形、义,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字功底,这类书是教育孩子的典范,是中国的发展史,是小型的百科书,是中国历史人物的小传。其次,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四大名著、《史记》《资治通鉴》等书籍都要通览,让读书回归传承,让读书人逐渐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与气度。
东莱师资研习贵港站汪江月
2020年3月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