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20年5月30日,周六,晴,连续1000天阅读日记第574天。
近日跟朋友聊天。他说,看你每天写文章,一年一定可以赚很多钱。以他的理解,应该一年至少上10万。
我笑笑:不赚,一分都不赚。没有任何人和机构因为我写文章给发工资。
他觉得难以置信:天哪,没有收入你还天天写得这么起劲?竟然把这么多时间花在做无用的事情上。
我依然微笑:对啊,我不但不赚钱,因为读书写文章,还需要不断买书,一年都要买几万块钱。这些年怕是买了有将近20万块钱的书了。
然,我又问他:难道不赚钱就表明这件事没有用吗?
朋友说:是啊,都没有收入啊。如果把精力花在炒股上,说不定可以赚很多钱,可以多买一套房,可以买一辆好车。或者,把钱花在美容买衣服买高级食品,享受生活上。这才是有用的嘛。
我不能说朋友说得没有一点道理。因为吃喝拉撒睡是一个人生活最基本的需求。能够吃得更好,喝得更欢,睡得更舒服,出行更方便,那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肉体的物质的需要得到满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生活还有另一部分呀——那就是精神的部分,灵魂的部分。
这两部分至少是同等重要的。满足任何一个部分的需要对于一个人都是有用的。
当我写文章读书买书的时候,我在物质方面不仅没有收益,更只是花费。但我喂养、丰富了我的灵魂。我用阅读和写作疗愈自己饥渴的心灵。读书时,我时而激荡起伏,时而伏案而泣甚至潸然泪下。这时候,我内心深处郁积的情绪块垒随即冲破躯壳,灵魂被洗刷得干净透亮。而当我码出来的字被他人读到,他们说,这些字也疗愈了他们,他们想的正是我写出来的。我的那些育儿的文章,正是他们需要跟孩子去沟通的内容。他们读了,或许也是有用的。
这就够了。对于我个人或许没有用。不,不是没有用,是在物质方面没有用。但在精神方面是有巨大作用的。更何况,还有可能对别人有用。
或许,做一件对自己表面上没用,但对别人有用的事,我们就不能说这件事情是没用的。因为,人是一个社会人,离开了他人我们甚至连人都不是。所以,我们不能狭隘的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看问题想事情。
当然,感谢朋友那天跟我聊天的内容。以至于这些天来,我头脑里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有用和无用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为此,我读了很多的心理学,哲学类的书,试图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20世纪流行于欧美的实用主义者说,有用就是真理。有效果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
然而,对于有用还是无用,中国古代的第一哲学家庄子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以极度的清醒和高超的生命智慧,以开阔的视野、豁达的心胸和高远的精神境界,本着超越世俗的价值标准,揭示了遭致遮蔽的生命真实,对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做出了清醒的区分和界定,他说“无用乃大用”。
他曾在公元前341年28岁时,去见自己的好朋友惠子。其时,惠子是魏国的宰相。惠子担心他是来夺他的相位,派人搜寻三日夜。庄子却主动出面,跟惠子说了一个寓言故事,其大意是,与他而言,惠子的相位不过是犹如猫头鹰得到的那只腐烂的老鼠,而他,不是猫头鹰,而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鶵。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不是梧桐树它不歇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食用,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饮用。也就是说,相的高位对于庄子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没有任何用处的。
某一日,庄子在家乡见到了邑人曹商。曹商归自秦国,自我炫耀,庄子讽刺他“舐痔得车”。也就是说,对于通过这样的方法和手段得来的富贵和名利,庄子是完全不屑一顾,认为它是无用的。
有一次,楚威王得知庄子的贤明,专门派出特使,带着厚重的礼金前往,许诺要请庄子出任卿相。然而,庄子说,自己宁可整日游戏在污泥之中,自得其乐,也不愿意受统治者的羁累。这里可以看出,班子认为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辉煌腾达、光宗耀祖、立功立德对于庄子来说是无用的,苟全性命、自食其力、洁身自好、特立独行、身心自由、生命自主、保持自我人格的尊严和独立是有用的。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说过一个这样的事,惠子得到一颗大葫芦种子,种下去养大以后果实非常大。惠子认为用它盛水,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自己的容量;把它破开做成瓢,那么大的瓢无处可用。因而,这个东西是大而无用,只能被打碎。而庄子却对惠子说,那是因为你的心像蓬草一样闭塞不通,你完全可以用一个这么大的葫芦把它当做腰舟系在身上,去浮游于江湖之上。
在这里,庄子认为,一物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取决于你的境界是否高远、你的心灵是否通透。
不仅于此,庄子推崇的是“无所可用”,因为,“无所可用”,就可以得以保全自身性命,这正是“大用”。有用之才会招来祸患,就如山上的良木是自己招来砍伐,油脂可燃是自己招来煎熬。桂树由于可以食用,所以遭人砍伐;漆树由于可以做涂料,所以招人割取。
庄子感叹,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途,却不知道无用中的用途。
庄子还有一个论述,他说,我们一般人总认为,自己站立的脚底下的那块土地是有用的,因为它支撑了我们的身体。而离我们远一点的其他地方的土地对于我们是无用的。然而,倘若有人把我们周围的土地都挖空,我们脚下站立的那一块土地必然也会崩塌。所以,表面上的无用,实际上却是有用的。
了解了庄子这么多有关有用和无用,小用和大用,一时之用和长久之用,自用和他用,物质之用和精神之用,根本之用和表面之用,本质之用和现象之用,必然之用和偶然之用……等等的论述,我们再来看看今天的世人对此的看法和体认。
作为大学老师,我每每强调学生一周必须读一本书,争取4年读完200本书。然而,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有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哭丧着脸对我说:殷老师,我看着别人都在读专业书,我却在读小说这样的闲书,我觉得自己内心特别有罪恶感,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再问她,如何区分“闲书”和“有用之书”?她说,专业书能让我获得学分,取得文凭,并且在未来的时候以此谋生。而像小说这样的闲书,只是供消遣和娱乐的,没有实际用途。
我深深理解这个学生的想法。因为,很多年以来,我们很多中小学老师、广大家长都是严禁孩子们读小说的,那时候这些书统统被称为课外书。读课外书是十恶不赦的,被抓到了是有可能把书全部烧毁的。所以,每个爱读课外书的同学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内心带着深刻的负罪感的。
然而,随着阅读学知识的普及,今天我们已经深深懂得了,像小说这样的闲书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比如,有一本非常著名的阅读学书——《朗读手册》说到人们为什么要读小说的理由有如下这些:
我们喜欢小说。
小说中有冲突——而冲突是生命的核心。
生命的冲突把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烦闷中唤醒。
小说让人抒发情感,发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我们希望小说中的故事能为我们如何生活提供线索。
小说允许我们逃避到他人的生活中,以舒缓现实生活的压力
……
以上这些理由,任何一条都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孩子很有用。只是,读这样的书不如读教科书那样,对于成绩的提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的用,不是一时之用,不是物质之用,而是精神之用,长久之用。
然而,遗憾而又可怕的是,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来,能看到一件事物的精神之用和长久之用,无用之用的人太少了。绝大多数人只能看到一件事物的权宜之用,短期之用,物质之用。
再比如,多少年前,中国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理工科的专业变成香饽饽,而学文史哲的文科生却找不到工作。因为,数理化,在现实生活中有直接的物质之用,权宜之用。而文史哲却被认为是最没用的学科。
因而,我们的大学里,专业课老师在学生中的地位高得多,专业课在学生的心目中比人文通识课重要的多。很多学生上人文课的时候,桌子底下摆着一本四六级过级宝典、计算机二级证书考试书。问她们理由,思想政治课没用,大学语文课没用。
我们的大学生们,有多少人读过庄子?甚至都没听过“无用乃大用”这句话。
殊不知,数理化固然有工具之用,但所有的人文学科,却是以“文”化“人”,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有人文思想,人文底蕴,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的人。而这,其实才是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培养人、养育人真正的目的之所在。而数理化,其实只是工具,是手段,而非最终的目的。学技术,可能只是短期就可以完成,而做人,才是一辈子的事情。就像大哲学家康德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过是工具或手段,只有人才是唯一的目的”。就像我常常对学生说的,你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法律人或者学计算机的人,学核工程的工程师……人,永远排在任何专业称谓的前面。
既如此,一味的强调数理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人文学科则几乎有本末倒置的危险。
因而,才有那么多的高中毕业生,高考一结束,就把书全烧掉;大学毕业生,一旦跨出校门,终生不再摸一本有一定深度的书。从而,他们的一生,沦为专业的奴隶,沦为技术的仆人。而忘记了自己的首要责任,是做好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终身成长,堂堂正正,心灵丰盛繁茂,精神自由独立的大写的人。
就我自己的职业而言,我更是感慨深刻。经常有孩子得了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的家长来找到我,让我帮帮他们的孩子。然而,当一个孩子精神分裂的时候,往往是我们心理咨询师几乎无能为力的时候了。而其实,这样的孩子在早期是有一个发病的过程的,尤其是抑郁症。但,病情最初的时候,大家往往并不重视。绝不会想着去找一个专业咨询师做咨询。他们的观点往往是:花几百甚至上千元做一次咨询,只是面对面聊聊天,能有什么用呢?所以,咨询纯粹是浪费钱。
当然,做咨询有用还是无用,从外边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做咨询改变的是人的心灵,人的认知。只能通过改变人的认知,去改变人的行为和情绪情感。他确实不像当我肚子饿了就去吃一碗饭,肚子立即饱了那种感觉;当我身体不好体型不佳,我去练瑜伽去跑步,身体变好了,体型改变了那般可视。
但其实,认知决定情绪,认知决定行为。通过做咨询去改变我们的认知,再改变情绪和行为,这是曲径通幽,却也是必经之路。
然而,只看到可视可感之用的人们,是很难理解这一点的。
再说“说无用的话”。我们都希望自己一言九鼎字字珠玑,说的话有人听,有人照做。倘若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我们便怒从心边起,恶向胆边生,有些开始辱骂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做领导的,不希望自己说的话遭到任何下属的质疑和反对,倘若有人提出异议,便视其为刁民,给他穿小鞋,让他吃不了兜着走。这样,社会表面上一片和谐,实际上死气沉沉,了无生气,没有思想的碰撞和激发,社会是岌岌可危的。所以,或许,我们要允许自己说无用的话。允许别人觉得我们的话是无用的。
君不见,多少父母,不愿意学习育儿之道,却总是期待用自己家长的权威逼迫、命令孩子就范和听话,他们期待,自己发出一个命令,孩子就100%照做不误。他们认为,学习育儿的理论没用,他们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所以学道理是没用的。然而,很可能他并不真正懂得那些道理,而只是看见字面意思,或者那些道理,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他的骨髓深处,因而行动起来的时候,其实已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就误以为是学道理无用。
再比如,多少父母,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让孩子像一部机器一样连轴转。孩子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甚至8:00放学之后时间都不是自己的,都要继续弹钢琴,学书法,练舞蹈……在这些家长眼里,孩子玩游戏没用,孩子休闲没用,孩子跟同伴在一起没用。甚至,现在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委实令人担忧。因为孩子们的运动时间实在是太少了,睡眠时间也根本不够。当然,他们肯定会认为运动、睡觉是有用的。但只是,跟学舞蹈、弹钢琴、学书法比起来,运动和睡觉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在大用和小用之间,他们选择了他们以为的大用。
然而,运动,睡觉,游戏甚至适度的发呆,才是有用甚至大用的。只是,运动的作用,是孩子一辈子有强壮的体魄,睡眠,让孩子健康长寿有更好的记忆力理解力,而这些,乃是根本之用。而游戏,是表面无用,实则大用。发呆,是孩子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培养反思和辩证思维能力必须的。
有一个很好的事例能说明这一点。近代大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哲学观点。在他很小的时候,他也跟我们大多数孩子一样,早上起不了早床,即使起床之后,他一定会在床上发半个小时以上的呆。然而,他的母亲没有因此而责备催促他去上学。而是跑到学校,跟老师说,我的孩子早上要发半小时的呆,所以他要晚上学。老师竟然也同意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大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大家知道,笛卡尔把他发呆的习惯保持了一辈子。他的解析几何里的坐标系的建立,就是他在做士兵期间,呆坐在床上观看蜘蛛结网吐丝时灵感一现而来的。
笛卡尔的母亲没有认为发呆是没用的。她允许孩子发呆,甚至为此不惜去跟学校和老师沟通。她们对于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是有自己独立的哲学判断的。
又如,大家知道电影《美丽心灵》的主角是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
他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颇有建树,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而他其实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但是在他犯病期间,他美丽的妻子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更难能可得的是,纳什工作的大学从没有因为他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开除他、歧视他,照样让他在那里工作。这一点,真是让人惊叹。相比我们国内的某些高校,经常规定老师们一年要发几篇论文,搞几个课题,否则便似乎不作为,有被开除的威胁。于是,我们的老师们往往忙着做这些“有用”的事情,而可能忘记了知识分子最重大的使命。
然而,只看到物质之用,看不到精神之用;只重视短期之用,看不到长期之用;只看到有用之用,看不到无用之用;只看到自用之用看不到一件事情对于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全人类之用;只看到表面之用而看不到根本之用;只看到偶然之用而看不到必然之用;希望做的事、培养的人马上有用,时时有用,处处有用……是人们的通病和本能。要能反过来、两者兼顾,需要“反本能”,需要后天的培养,需要不断的修炼,需要庄子式的广博的胸襟、开阔的视野、高超的智慧,需要不停的哲学式的追问和反思。
而其实,我们更多的可能需要读许多无用的书,说许多无用的话,做许多无用的事,培养一些看起来是无用的人。
倘如此,则我们的社会,国家和个人的面貌和精神状态,定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