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和时代背景
莫泊桑,法国 19 世纪后半叶人,那时的法国正处于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的动荡黑暗时期。这也渐渐使得法国从工业革命的超级强国一度退步成小强,被德国赶超。
从《羊脂球》一文中以伯爵为代表的贵族阶级,谋权谋利,霸占社会资源,却不事生产和实体经济发展,向殖民地和穷苦阶级放贷或出租土地等资源,依靠利息过活,被称之为「食利者阶层」。伯爵所在的布雷维尔家族就是代表,全是不动产,每年的租金收入就有五十万法郎。另外,我们所熟知的吝啬鬼葛朗台也是如此。
而莫泊桑生在诺曼底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父母离异,父亲是个混蛋,吃喝嫖赌,好吃懒做,母亲则醉心文艺圈。命运如此乖张,小莫虽然未能继承父亲的大笔遗产,却也子承父业是个爱逛窑子的登徒浪子,一生风流,最终得了梅毒和精神病,43 岁就英年早逝了。
早年的小莫参加过普法战争,并见证了法军的溃败和普军的占领,心灰意懒之际,竟能遇见自己的The Silver Linings,因为母亲的关系而拜师于福楼拜门下,这同时也离不开他讲黄段子的本领,深得作家圈子的欢心。心细的读者总会发现莫泊桑的作品是离不开女人的。无疑,莫泊桑是人类人性缺陷的无情观察者,包括爱情、道德、信仰,他愿将自己的创作当成医生的手术台,解剖开肚子里已经坏死腐烂的组织给世人看。
《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其作品同样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写作技法十分高超,善于隐藏自己的眼睛和嘴巴于无形的情节中,所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可爱至极,也丑陋至极,复杂处皆能入目三分,名号:“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曾是英俊少年有着翘胡子的莫泊桑02. 短篇小说方法论
自来,我读书总要读出它的独特味道方罢,尤以短篇小说为甚——少一点大主题的宏大叙事,多一点大历史下的可爱小人物,才能如一个“合格的好吃者”那样品鉴出每一道“佳肴”的独特风味,说出它的色香俱佳处。
相比较俄语文学——普希金的《射击》,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巴别尔的《一匹马的故事》——莫泊桑的《羊脂球》等名篇,其家喻户晓之程度远胜前者,甚至多次入选教科书,因此相关评论品鉴文章更是层出不穷,我如欲重新读出些新意,其任务当难上加难。
一个注定将名留青史的女人但,文学评论和品鉴的过程必定就是读者自己再创作的过程。
最浅层次,故事型阅读者。至少留下些印象和感觉,至少读出了一个完整故事来;
第二层级,技法型阅读者。读出背后写出故事的那支笔来,即笔法、力道。知道此一处为伏笔,那一处用了隐喻,知道“草蛇灰线,绵延千里”的道理;同时晓得这时力道是恰到好处的缘由,也就能品出一个“妙”来;
第三层级,应用型阅读者。这样的读超越了纯粹,开始由读向写过渡。包括将整体的故事,从浑然天成中拆分出结构逐一分析,看透拿笔的那个人——他的环境,他的时代,他的思想——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这么写的意图是什么?究竟想表达什么?如果删掉一部分或者换成另一种写法,可不可以……以问题来导读。
最高层级,创作型阅读者。某种意义上,读书这种输入,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终有一天的输出,而输出则意味着扎实的学习转化和能力习得,不管是与人交流时的表达能力,还是自我关联创作的写作能力。这样的表达与写作,是在充分“压榨”原作者智慧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即在完成前三个层级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经历,进行发挥,二次创作。
在我看来,一部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判断其好坏的标准,绝逼不是它讨论了多宏达的主题,而是看它再创造了多细微且深刻的人性细节,多鲜活且难忘的角色生命,让人在表达和写作时,总想起来要用它们——一个双引号,仿佛就能代替着诉说很多很多。一如我们的“羊脂球”,那个看似打败所有法国资本家,比他们都道德高尚和勇敢的一个妓女。
但真的只是如此吗?
03. 基于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的阅读体验
莫泊桑《羊脂球》其实早在这次经典共读之前,我们对羊脂球的艺术形象已有先入为主的既定印象——因为上学时学过,至少也受到过体制内语文教育“套路式解题思维”的毒害——无非是“这篇小说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法国资本家和贵族虚伪、自私、淫荡等等道德败坏、信仰腐化的卑劣行径的无情揭露和批判,简直衣冠禽兽”,“并从反面衬托出羊脂球虽为一个妓女,但她具备勇敢、正直、善良等高尚的道德品格,并对以她为代表的诚实正直的下层人民有深深的同情……”
且不论这种论断有多正确,问两个问题即可:
1. 类似这样的中心思想的意义何在?无非是学生知道了“资产阶级很坏”,“下层人民很好”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而已,但与他的生命和生活能产生什么连接吗?又有何裨益呢?
2. 究竟怎么「用语文」得出这一中心思想?我们知道,一个结论,需要越清晰,越凝练,越精简,越好。然而我们忘记了结论的清晰、凝练和精简是要建立在越复杂、越多元、越精细的文本分析的过程之上的。
正是这个复杂和多元,精细而有逻辑的过程,才是学生阅读素养成长的土壤所在,才能帮助学生对经典文本实现深度理解、通透分析的效果,到时候,中心思想更是水到渠成的事。
所以说,得出结论的艰苦过程往往要比一个悬空的结论更重要,更能让读者受益。
下面,就来说说我的艰苦过程。我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时间配比是28开;以多看阅读app为主,排版好看,功能丰富。因为经典文学的电子书获取成本低,所以我可以放肆挑译本,而且对比着读。不得不说,我是个对阅读体验(排版和文字)有些龟毛的人。不过这些都是器。重要的还是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
那我就先来细细分析《羊脂球》的文学文本的技巧和特点。我总结了莫泊桑的三个高明之处:
第 1 高 - gif即视感的语言风格
「偶尔,有个把居民上街,也被这种沉寂吓了一跳,旋即沿墙根匆匆离去。」
「……“羊脂球”。她个头矮胖,浑身圆滚滚的,肥得油脂流溢,连一根根手指也是肉鼓鼓的,只有每个骨节周围才细一圈,皮肤紧绷而发亮,像一串短香肠。她的胸脯丰满挺拔,在连衣裙里高高耸起……脸蛋的下部则是一张媚人的小嘴,两排细牙洁白明亮,嘴唇柔美湿润,简直就是专为接吻而造设的。」
为了这句话,小用和曼山笑了老半天——「鸟先生的欲火已燃得老旺,他离开锁孔,在房间里蹦跳了一下,戴上睡帽,掀开被子,躺在他老婆硬邦邦的身躯旁,用一个亲吻把她弄醒,悄声对她说:“宝贝儿,你爱我吗?”」
第 2 高 - 会说话的情节巧设
莫泊桑对每一个情节的选择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非常亲近,无论是会传染的打哈欠,还是共饮一瓶水的尴尬,或者每个人不同的饮食癖好所反映的品性差异,这些我们都经历过,但在他的笔下却能借此进行群像的刻画,深刻又生动,且能不留痕迹,不主动一言而能尽显风流。
一开始,众人且不熟,困了打哈欠这一情节——「有人打个哈欠,紧接着就有人跟着打,于是,大家就轮番打起来,有人张开嘴巴大声打,有人打得文雅些,还用手去捂住往外冒热气的嘴巴,性格、教养与社会地位各不相同,打法也因人而异。」
当羊脂球主动分享食物时,但对于如何用一个杯子喝红酒的问题就来了——「……轮流喝。前一人喝后,把杯子抹一下,后一人再喝。只有科尔尼代与众不同,他偏要选择羊脂球唇迹未干的杯沿喝……」
还有大家落脚旅馆,各人在点酒这件事上也能显出性格之分——「鸟先生夫妇与两位修女为了省钱只喝苹果酒,其他人都要了葡萄酒。科尔尼代则叫了啤酒,他喝起来自有一套独特的方式,先开启瓶塞,让啤酒溢出泡沫,再把酒杯斜端着仔细端详,然后端起杯子,对着灯光鉴赏鉴赏酒的色泽。喝的时候,他那一把与这心爱的饮料同颜色的大胡子,似乎也激动得颤抖起来;他那双眼睛睥睨着盯住酒杯,一动也不动,那神情好像是在完成他为之而生的唯一职责。可以这么说吧,有两种伟大的爱是他毕生为之献身的,那便是对淡色啤酒与对革命的爱……」
第 3 高 - 无缝衔接的微环境描写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故事所发生的主要时间、地点和人物都很简单明确,就是各种身份和性格的十个人同乘一辆马车从一点到另一点这路途中的几天里发生的故事。
小说对于外在环境的描写主要体现在气候 (大雪阻路) 和天色 (黎明和黑夜)变化 上,很少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部分,这是莫泊桑与契诃夫之间很大的一个差别——
小莫属于情节取胜,能做到细微精妙和天衣无缝,让情节和细节自己说话,搭配上直击人心和鲜活亲切的语言风格,就能极尽他的批判和讽刺之能事;小契的语言和情节不像莫泊桑那么顺畅直白,跳跃性比较大,但绝对属于越读越深,长于思想性的阅读体验,除了批判之外还能给人启迪。
再回到小莫对于微环境的妙用。
「马车里,借着黎明这种清幽的光线,旅客们开始好奇地互相打量。」从一开始的陌生到黎明天亮了大家相互打量,直接导入到对车里十个人的描写。
一个马车上十个人的故事「车夫已经点上风灯。明亮的灯光照见辕马臀部汗流如洗时所冒出的腾腾热气,也照见大路两旁的堆堆积雪,在摇曳的灯光下向后迅速退去。」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于是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发生了。文中有一处细节乍看很突兀——
「车厢里什么也看不清楚,突然,在羊脂球与科尔尼代之间有点什么动静。鸟先生两眼极力在黑暗中搜索,觉得自己看出了那个大胡子急速往旁边一闪,似乎挨了人家狠狠的一闷拳。」
初看来这么一段,会觉得膈应得很,但细细想来就非常有意思,科尔尼代想调戏羊脂球,被羊脂球一记闷拳打退。后来在旅馆第一夜,大胡子故技重施再次被拒,而这些都被一个人看见——窥密者鸟先生。这一三者关系冲突再联系到最后鸟先生嘲笑大胡子吃葡萄心理。也可谓是「草蛇灰线」了。
「整整这一夜,在黑暗的走廊里,不断有一些轻微的动静,轻得难以察觉,有时像是呼吸的气息,有时像是光脚走过地面的声音,有时像是不易听见的房门开关的咯吱声。毋庸置疑,大家很晚很晚才睡,各个房间门下的缝隙还久久透出灯光。这都是香槟酒作祟的结果,据说,喝了香槟就睡不着觉。」
这一段就写得很隐晦了,大家细细品吧。
04 羊脂球艺术形象的另类解读 —— 一个妓女的彩虹桥之梦
羊脂球到底说了个什么故事?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场梦,关于妓女幻想与财贵之人交上了朋友,有了阶层上升的可能性的彩虹梦。
下面是我的推理链条:
首先,作者将十个身份、地位和职业皆不同的人置于同一实验空间里 —— 一辆马车。
一开始,马车里的妇人集体鄙视羊脂球,男士则集体鄙视大胡子科尔尼代;但羊脂球的回应是:「她把同车的旅客扫视了一圈,目光大胆,并无惧色,且带有挑战的神情。」这个时候的羊脂球虽为妓女,却并不以此为耻,她有她的骄傲和坚持——「说到这里,她把话咽下去了,怕自讨没趣,招来一场侮辱。」
到大家都接受了羊脂球雪中送炭的食物后,「吃了这个姐儿的东西,就不能不跟她讲话交谈了」大家开始有了话题,在施恩与受惠的共同利益前提上,似乎大家才真正是同乘一辆马车——“是一条船上的人,可以同仇敌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于是第一道彩虹桥升起。
羊脂球分享了自己抵抗普鲁士侵略者的故事以及她的政治倾向后,「伯爵夫人和棉纺厂主的太太……不由自主地被这位充满正义感的妓女吸引,觉得她那一番感情倒是跟她们自己挺投合。」这是第二道彩虹桥。
到达旅馆后,普鲁士军官提出非分之想,羊脂球的爱国心促使她毅然拒绝,可是「最后,羊脂球表示同意:“显而易见,我可是为了你们诸位才去的!”」显然,羊脂球已经陷进去了,真把自己当成和她们是一路人了。第三道彩虹桥,当头而立。
「大家都怒发冲冠,听了这句粗话,竟没有感到刺耳。科尔尼代猛然把酒杯往桌上一摔,酒杯当即成了碎片。大家异口同声对那个无耻的兵痞进行怒骂,同仇敌忾,众怒狂泄,如同一股风暴,似乎那个家伙向羊脂球提出的下流要求,也会伤及他们每个人的皮肉,会使他们每人也做出一份牺牲。」看啊,面对困难大家一开始是多么的团结啊,就像战友一般同仇敌忾——第四道彩虹桥,预告着转折开始。作者还是透露了梦碎的细节。「竟没有感到刺耳」,「似乎也会伤及」……
「午饭时大家死气沉沉。经过一夜的琢磨,人们心里有了主意,看法有所变化,对羊脂球的态度也变得冷淡了。他们现在几乎有些埋怨这个女子,怪她为什么昨天夜里不偷偷去找那个普鲁士军官……对她这么一个姐儿来说,这种事算个屁!虽然他们心里都这么想,可是谁也没有讲出来。」
对啊,只是谁也没有讲出来而已,碍着情面罢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大家的猜疑和恐惧日盛,五 - 彩虹桥第一次发出破碎的声音。
「从太太们身边走过时,他微微弯腰致意,对几个男人,则轻蔑地瞧了一眼;……羊脂球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那三位有夫之妇则感到,同这个妓女走在一起,偏偏又碰见了那个要跟她睡觉的军官,这简直就是她们的奇耻大辱。」看吧,六 -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彩虹桥的裂缝在极速扩散。
「那个德国佬深谙人的本性,把他赶出房门,声称只要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全体旅客都得扣住不放。」
当大家得知其他的路都被堵死的情况下,一个个开始拿掉之前尚能称之为友善的面具,露出虚伪自私的嘴脸,开始一同谋划一场欺骗——
「这一伙人到后来,觉得这件事本来很滑稽可笑……鸟先生一讲,放肆话下流话就出口了,但大家并不觉得不堪入耳。他太太则怎么想就怎么说,毫无遮掩,令在场的人都欣然认同,她说:“这个婊子既然是干这一行的,为什么她跟别人都干过偏偏要拒绝这一个军官呢?”出身高贵、趣味优雅的拉马东夫人似乎仍持这样的想法:如果她自己是羊脂球,倒宁肯接受这个军官,而拒绝其他的人。」——小船已翻,重新开始站队。
「整个下午,大家都让她一个人待着,去慢慢进行思考。但是,他们本来一直称她为“夫人”,现在却改称“小姐”了,谁也说不清为什么改变称呼,似乎是有意降她一级,让她从已经爬到受人尊敬的级别上挪下来,以提醒她别忘了自己原来的卑贱地位。」
——不用我多说,也知道这样的话意味着什么,七、彩虹桥已然轰然倒塌。
当坏人阴谋得逞——
「大家又急忙朝驿车一拥而去,羊脂球一人落在最后。她独自上了车,一声不响坐到她前一段旅程坐的老位子上。」
最后,哭泣—梦醒。
「羊脂球一直在饮泣;夜色茫茫,有时在歌曲的两个节拍之间,传出她未能忍住的一声呜咽。」
整个过程分析下来,其实就是一出灰姑娘梦碎记,而不是杜拉拉升职记。无疑,那时的法国阶级早已固化,阶级流动无门,就像今天的中国一样,只不过更加的露骨,也更加的黑暗和真实。
这份震撼,让我久久难以平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