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者研读《了凡四训》的过程中,曾经忽然冒出过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什么会对该书有一见如故之感,深厚难舍之情,相见恨晚之意。后来等一切都通透了,也就找到了答案,这种感觉来自于两点,一是了凡先生身上有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影子,二是作者与了凡先生一样,都在年轻时代经历过黑暗,且都在黑暗中深入的思考过人生。当然,在第二点上编者与了凡先生比,根本不在一个段位,先生可是流传后世的思想家,编者不过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凡人一个,也就好比萤虫之光对之皓月,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说回到王阳明。那可是明代比了凡先生还厉害的大思想家,被后世称为与孔子、孟子、朱熹齐名的“儒家四圣”,那传奇经历、玄幻人生、思想境界、人文理念,可绝对是属于经天纬地、凤毛麟角型奇才,是不世出的圣贤。除此以外,若非要列举出中国历史上出神入化、神乎其神的四大牛人,前三位一定是大汉张子房,三国诸葛亮,大明刘伯温,那剩下能进排名榜的,就非心学大师王阳明莫属了,绝对的超厉害!
王阳明的粉丝群也都是牛人,张居正、章太炎、曾国藩、林则徐、伊滕博文、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郭沫若、杜维明、东乡平八两、稻盛和夫,等等等等。
为啥这些牛人都要崇拜王阳明,因为他更牛,比如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宁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宁王朱宸濠精心准备十年的造反,王阳明仅用了43天,团灭!就这么牛!
了凡与阳明两位先生,都是书香门第出身,虽然经历和思想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成了圣贤。两人基本处于同一时代,王阳明比袁了凡早出生半个甲子,前者出生在余姚,后者出生在嘉善,基本就是同乡。只是了凡在阳明先生去世后四年才出生,没能亲自听到阳明先生的教诲,很是遗憾。但还好,了凡先生的父亲袁仁,与王阳明及其学生王艮(心斋)、王畿等在学问上有交往,跟唐伯虎是知己,所以肯定也能让了凡先生对阳明先生的心学有所了解,也算是多少有那么一点交集,所以了凡或多或少的有阳明先生那么一点影子,一点都不奇怪。
再来看细节。首先是两人年轻时代思想的不同。阳明先生的年轻时代,比较快活,家中富裕,老子王华又是状元,所以他无忧无虑,因此一直致力于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或想通过看竹子以格物致知,或想马革裹尸成为一代名将,甚至一度跟他的父亲夸下海口励志要当圣人,很是夸张。而了凡先生的年轻时代,一是家道中落,很早就担负起家庭重担,二是被孔先生点透命运,无可追求,所以只能是“澹然无求”、“终日静坐,不阅文字”以及“无可妄想”,思想很是沉寂。
说完不同,再说相同,即两者都是开悟之人。阳明先生是在经历生死一瞬大苦大难后深入思考而在龙场石棺中顿悟,了凡先生是在无欲无求中受云谷禅师点化而开悟。总之,二者都是开悟之人。而这两中不同形式的悟,正好印证了六祖慧能那句名言: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还有就是开悟后的人生路线不同。阳明先生开悟后讲“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最终结果是“我心光明”。了凡先生开悟后的主要追求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积德行善,以换所需”,最终各种愿望实现,再无遗憾。这是路线不同。
二者思想和境界比较,虽然阳明先生又高了一个层次,但这都不影响他俩都成为圣贤。
这就好比弗法传道,虽然门内有“胜义谛”和“世俗谛”之分,但都是大法,没有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