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天说地芳草集散文特辑
《锦江记忆》30:王光祈归葬故里

《锦江记忆》30:王光祈归葬故里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1-10-27 08:17 被阅读0次

    【本文作者: 郭志强】

            王光祈,生在温江,去世在德国波恩,塑像在四川音乐 学院,为何他的坟墓又会在锦江区呢?

            王光祈字润玙,笔名惹愚。成都市温江区人。我国 “ 五 · 四 ” 时 期 著 名 的 社 会 活 动 家 、“ 少 年 中 国 学 会 ” 创 始 人 ;著名的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东西方比较音乐学的开创 者。

             1918 年 6 月,他和周太玄、李大钊等 7 人发起组织了 “五·四”时期规模最大的著名进步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创 办了《少年中国》和《少年世界》期刊,宣传新文化,研究新思 想。他先后介绍了毛泽东、恽代英、张闻天、赵世炎加入该 学 会 。 同 年 底 ,又 与 陈 独 秀 、李 大 钊 等 人 创 办 了“ 五·四 ”时 期的重要刊物《每周评论》,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1919 年,受张澜之聘,与李大钊、瞿秋白担任《晨报》编务。 在《 晨 报 》副 刊 开 辟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专 栏 。 是 年 冬 ,又 在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京组织了曾经轰动 全 国 的“ 工 读 互 助 团 ”,以 探 索 改 造中国、复兴中华的道路,虽然空 想社会主义性质的“工读互助团” 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毕竟为 求索中国向何处去进行了有益的 尝试。

            他还先后担任了李劼人主持的 四 川《 群 报 》和《 川 报 》的 驻 京 记 者 , 向 偏 僻 的 四 川 传 递 了“ 五·四 ”运 动 的大量信息。他撰写的北京“五· 四”运动的长篇通讯,经李劼人加 上鼓动性很强的按语后,在成都的 青年学生中产生了“火山爆发”的 效应。李劼人先生曾说:“北京的 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及时传到成都, 使成都的青年得以及时看到这线 光明,这不能不归功于王光祈。”

             1920 年,王光祈以北京《晨报》、上 海《申 报》、《时 事 新 报》特 约 记 者 身份赴德深造,学习政治经济,1923年改学音乐。1927 年进入柏林大学音乐系深造。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抵御日本侵 略,他翻译编写了大量的军事著作和外交史料。1932 年受 聘于德国波恩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国文艺讲座。1934 年荣 获波恩大学音乐学博士学位,是最早获得该学位的中国 人。1936 年 1 月,因患脑溢血病逝于德国波恩。消息传来 后 ,“ 少 年 中 国 ” 的 朋 友 们 都 很 悲 恸 。 南 京 、 上 海 、 成 都 的 朋 友们纷纷开会悼念。当时他的骨灰暂时寄葬在德国波恩的 校园中。国内“少年中国”的朋友们对此深感不安,认为应 该让他落叶归根,葬于家乡的土地之上。经他的同学、“少 年中国学会”的朋友李劼人、周太玄、魏时珍等商议,决定把他的骨灰接回来安葬于他的故乡成都。受众人之托,时任国民政府驻德国大使 馆大使的沈君怡先生(“少年中国”会员)将王光祈的骨灰带回成都,葬于菱角堰 东岸的周家(周太玄)的墓园内。下葬那天,下着濛濛细雨,参加者有他的同学,  “少年中国”学会会员李劼人、周太玄、林如稷、胡助等 10 多位朋友。墓碑由周太 玄所写,墓碑的安放采用西方的方式,斜压在坟头之上。

             随着时光的流逝,王光祈的坟墓不在了。好在当时决定将王光祈的骨灰葬于 菱角堰的东岸,是因为李劼人的“菱窠”处于菱角堰的西岸,李劼人对王光祈的墓 能有个照应,所以李劼人生前就将王光祈的墓碑收藏于他的菱窠家中。几十年 过去了,这块墓碑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也足见李劼人“受人之 托,忠人之事”的品德及对王光祈的敬重之情。

             现在,这块墓碑安放于四川音乐学院王光祈碑亭中。碑长约 1 米,碑的四周 刻有饰纹,顶中刻有一个五线谱符号,中间由著名生物学家周太玄书“温江王光 祈先生之墓”,碑的下边书有“民国卅年冬立”。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记忆》30:王光祈归葬故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ky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