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大多数中国式的家庭里,哭是被禁止的
小时候不让哭,长大了不会哭,成了很多人成年后压抑的心声。
家长为了尽快制止孩子哭
要么用“硬”的方法:呵斥、粗暴的打骂、威胁、恐吓;
要么采用“软”的方法:安慰哄劝、妥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等。
那么家长为什么要制止孩子哭?
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里,"哭"是不好的情绪,是软弱的表现。孩子的哭泣引起家长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烦躁,以及挫败感。
强硬的制止孩子哭泣,可能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和伤害。但一味的劝哄和妥协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时间久了可能会将孩子惯坏。
制止哭泣的结果:
第一种:你越是制止、越是反感,孩子越是抽抽搭搭哭个不停;
第二种:孩子迫于你的淫威,强忍住泪水,情绪被压抑;
第三种:孩子在你妥协之后学会利用哭闹作为威胁你的武器;
第四种:孩子受到鼓励和启发,不哭,变得坚强和乐观。
很显然,我们都希望是第四种结果,皆大欢喜。但是,第四种是最适合的方法吗?
无论是恐吓孩子“不许哭”,
或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没什么好哭的”,
或是威胁孩子“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或是鼓励孩子“做一个男子汉”,
或是引导孩子“把想法说出来”
以上行为都是"禁止",禁止孩子哭泣,都是家长不接受孩子有情绪。
为什么要接纳孩子哭泣的情绪
哭和笑,都是一个人真实的情感流露。情绪本身没有好坏,是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应。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情绪。
让孩子自己认识情绪、体验情绪,大人不必急于安慰、不必急于解决问题,允许孩子和情绪“待一会”。
这个过程,就是让孩子明白:即便是有生气、伤心、恐惧、嫉妒这些负面情绪,其本身也不是一件“错”事,而是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去接纳它。同时,体验的意图在于,要学会辨清自己的情绪。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理性分析能力还比较弱,如果他的负面情绪总是被否定、被制止,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为什么我常常有这些“不好的东西”?是不是我有问题?
这种自我怀疑,将会潜伏在孩子的思想里面,一直慢慢长大,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孩子哭,一定是有原因的,就像大人哭也是有原因的。哭,是一个信号,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内心。
有的时候,孩子表面上确实不哭了。但是,情绪背后真正的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孩子的内心掩藏了更多的恐惧。
所以,小小的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也许你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但是很遗憾,他也可能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理压抑、更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压抑情绪也会造成心理或者身体上的疾病。
当孩子哭泣时,到底怎样做才最恰当?当孩子哭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允许孩子哭一哭。“哭”,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请先让孩子把不满的情绪通过泪水,安全地释放出去,缓一缓,先处理情绪,再处理实际问题。
1、面对孩子哭,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烦;
2、接纳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哭的权利,倾听孩子;
3、共情同理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看到"孩子的情绪。 4、引导孩子学习管理情绪的方法。
生活不是只有笑,请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哭"是告别过去,获得新生命的能量。
我们在允许孩子哭的同时,也要学会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处理实际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