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吧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自古以来父母与子女就是一对矛盾的两面体,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这种关系的处理方式一直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由龙应台写的这本《亲爱的安德烈》记录的是龙应台和她的大儿子安德烈通过跨国通信最后将信件整合而成为一本书。初读到《亲爱的安徳烈》以为是一本以批判性教育为故事来启发人们反思并重视孩子教育的书籍。但是读下来发现书籍没有空泛的大道理更没有参杂任何带有任何批判世人教育的说教,《亲爱的安德烈》沟通了两代人的对话,它将思想意识的碰撞通过事件反应出来,犹如涓涓细流渗入心坎里给予读者一定的思考。
在安德烈14岁时,作者龙应台因工作离开欧洲前往台湾。等她重新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时那时候的安德烈已经是一个身高一百八十四公分的十八岁青年了,有驾照并可以进出酒吧有自我判断的高校学生了,他变得线条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忽然之间龙应台发现安德烈已经不是那个脸上有着可爱的婴儿肥并且会和妈妈亲密接触的小男孩了。她发现与儿子安德烈变得很生疏,无形之中有了一种说不出的陌生与距离感。这种体现更多来自于作者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落感,于是她渴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重新认识了解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之间的通信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看待:
一.建立连接点
三年前龙应台和安德烈他们彼此都像偏离了对方生活的两条平行线,一个是与孩子分开愈来愈焦虑的母亲,一个是自以为很有见解自我感觉特别好的十八岁青年。为了拉近彼此距离他们共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写信建立这个连接点。
三年的对话一次又一次的越洋电话,一次次的谈论争辩,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也在慢慢接近对方的内心。站在一个十八岁成年人的角度来开启这扇沟通的大门,十八岁时的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渔村,生活简单且落后,没有高速公路甚至不知道下水道是什么,国际格局动荡不安,城乡发展差距很大。到后来她离开了这里才懂得了自己与这个“愚昧无知”的乡村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情感纠葛。而十八岁的安德烈作为年轻却不清狂的一代,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有音乐,有朋友,有旅行,有理想……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无穷的渴望和无畏的向往。两代人有着不一样的时代背景和生活体验,他们会对一个简单的球赛你会为谁加油的问题引发对世界民族主义与民族的思考,一起谈论自由民主的政治权利和对统治阶级的看法,会对某个历史问题说出各自的观点。
二.沟通并认识彼此
作者龙应台在逐渐对儿子有了新的看法之后也会对他提出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询问他怎么办?比如说今天菲利普放学回家气鼓鼓的,早上他带着ipod到学校坐在教室外头用耳机听音乐等候第一堂课的铃响,结果被老师没收了说要留两个礼拜。菲利普表明他对这种不合理的校规很不认同想要抗争但又不想花费时间去做。那么在生活中你觉得那些存在不合理的权威你会怎么处理冲突呢?是花费时间与他决裂抗争呢还是妥协接受?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安德烈针对这个问题说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个教他英语的古板不知变通的老师他竟然又说我“磕药”。并且上周我失恋了。这两个看起来毫无联系的事件却有很大的关连,在一生当中有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应付,我觉得自己很笨拙,我需要智慧和勇气来处理恰好我觉得自己都不够。面对儿子龙应台的问题龙应台给出了回应人生路那么长,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安德烈把他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他们讨论各自心目中秘密的私己的美学经验。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嘻哈文化与传统抒情文化。折射出不同年代不用文化背景不同认知范围的意识差异。
三.了解并尊重对方
在经过交流之后同样也会出现对于价值观的分歧。安德烈对于毕业离开从小到大的小镇开始思考“家”的定义,对过去和人生的某个快乐的阶段和曾经的朋友表示不舍。而龙应台对于这种情节她提出了“你是哪国人?”的回答,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不只是每一个人一定属于一个国家了,可能只有文化和信念没有国家。
面对生活中的两种道德选择,龙应台相信道德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世界各地不公平的现象随处可见,那些惨遭屠戮的物种,值得同情和需要关怀的弱者,社会贫富差距太大。这7种常见的问题我无力解决只能想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而不仅仅是施舍。而安德烈说当他看完《好日子过去》一部反应阶级贫富差异,社会公义的电影,他感觉自己是一个被物质宠坏的混蛋并为此自责。
针对安德烈来香港读大学他认为和欧洲相比,香港缺少一种文化,没有悠闲和朋友一起喝下午茶的咖啡厅,只有匆匆忙忙的约会。而龙应台认为香港本身只存在文化的。和安德烈的通信让双方敞开了心扉,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对于不赞同儿子的观点没有给予否定,而是在尊重安德烈的前提下积极地作出回应,是作为孩子来说拥有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网友评论